明代醫學兒科的發展第 2 頁
明代關于麻、痘、驚、疳等兒科疾病的證治水平較前人有所梴進步。“麻疹”作為病名最早出現于明代。龔信《古今醫鑒》首次記載“麻疹”一詞,并詳細敘述了麻疹癥狀、并發癥、治法與預后、并從證候上與痘癥作了鑒別。王肯堂曾補訂《古今醫鑒》,他對麻疹與其他發熱性疾病作了鑒別:“痘癥與麻疹,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麻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眼淚汪汪,面浮,腮赤,或嘔惡,或泄利,或手掏眉目鼻面,此為異耳”,龔廷賢指出麻疹“黑陷及面目,胸腔稠密,咽喉攢纏者逆。發不出而喘者,即死”的不良預后(《萬病回春》卷7)。可見,明代醫家對麻疹的認識比前人更為深刻。其治療,經過歷代許多醫家的不斷探索,以解毒發表為麻疹的治療da法逐漸形成,使后世醫家臨證有所準繩。
至明代中葉,對痘疹(天花)的預防有了新的突破,這就是人痘接種術的發明,并開始在臨床使用取得成功,已如前所述。至于已發痘疹的治療,明代兒科家多有研究,僅專著就有魏直《痘疹全書博愛心鑒》、汪機《痘治理辨》、翁仲仁《痘疹金鏡錄》、《痘疹雜證論》、孫一奎《痘疹心印》、萬全《痘疹心法》、《片玉痘疹》、朱惠明《痘疹傳心錄》、吳勉學《痘疹大全八種》、徐謙《仁端錄》等20多種,以及其他醫著也多涉痘疹證治,對天花的治療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萬全在研究痘瘡發病過程之后,提出痘瘡發病經歷生熱、見形、發起、成實、收靨、落痂6個階段,并分別給出治療方藥。治痘主張兼取錢乙涼解、陳文中溫補之長,“溫補涼瀉,各隨其宜”,并不偏執一法,然以清熱解毒為常法,溫補扶正為變法,更符合臨床實踐。
對驚風的證治,《古今醫鑒》提出驚、風、痰、熱為“驚風四證”,《幼科證治準繩》。提出“八候”:搐、搦、掣、顫、反、引、竄、視,為驚風的主癥。“四證八候”提綱擎領,對于認識驚風很有意義。萬全分析了急、慢驚風的病因,認為各有三種,并觀察到癱瘓、失語等驚風的后遺癥。其治療,萬氏在《幼科發揮》中介紹了家傳秘法:驚風熱甚之時,宜瀉肝膽之火,吐瀉不止,欲發慢驚風,宜補脾平肝。王肯堂從慢驚風中又分出慢脾風一證,治以生胃回陽為法。
小兒疳證。宋《圣濟總錄》分24種,錢乙分五臟之疳論治。至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卷10簡述為“面黃肌肉瘦,齒焦發落”,如此執簡馭繁,大大方便了臨床鑒別診斷,有較大實用價值。萬全認為“疳證雖有五臟之不同,其實皆脾胃之病也”。因而治療以健脾益腎、消積、殺蟲為da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