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發熱八法
中醫辨治發熱八法
發熱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癥,許多疾病均可引起發熱,其病因病機復雜,常寒熱虛實相互夾雜,癥狀表現各異,因此治療必須針對不同病機辨證施治,對癥用藥,方可獲效。筆者通過多年臨證積累了一些治療發熱的經驗,現將中醫常用治療發熱八法擬定分述如下:
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法
外感發熱,汗出不解,病邪傳里,初始在肺,為持續發熱,若進一步影響到胃,形成肝胃蘊熱,則午后熱甚,伴咳嗽、吐白黏痰或黃痰,口干舌燥,舌苔薄黃而膩,脈滑數。
治以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自擬清熱化痰潤肺湯(桑葉、杏仁、黃芩、百部、知母、川貝母、桔梗、全瓜蔞、金銀花、連翹、生石膏、甘草)。此方對咳嗽、低熱,亦可應用。
寒溫并用、和解少陽法
發熱中常出現忽寒忽熱,上午或下午,或一日內數次發作,稱“寒熱往來”。系由表傳里,介于半表半里的少陽經,故《傷寒論》稱為少陽病。少陽證系正氣不足,腠理不密,邪氣乘虛侵襲直入少陽,與正氣相搏,正邪交爭,正不勝邪既無力祛邪外出,邪不勝正又不能入里而留于半表半里。此證系有陽郁化熱表現,也有津液受阻的濕濁停滯,故治療需邪正兼顧,寒溫并用。
其代表方劑小柴胡湯(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棗)加減治之。其功效為和解少陽樞機。對于長期低熱者,余常合并秦艽鱉甲散加減應用,頗獲良效。久病氣虛者加太子參、黃精、生白術;陰虛者加玉竹、麥冬、生地、龜板膠等。若發有定時,或間日發作,或不明原因發作的癥狀,常以小柴胡湯合達原飲加減治療,常獲殊效。亦可用柴胡達原飲(《通俗傷寒論》方:柴胡、黃芩、厚樸、檳榔、桔梗、青皮、草果、荷葉、枳殼、炙甘草)。其治間日瘧效果尤好。若太陽、少陽合病者,發熱微惡寒,四肢酸痛,惡心嘔吐,脘腹不適,可選用柴胡桂枝湯亦可收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