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發熱八法第 3 頁
涼肝息風、清熱解痙法
癥見高熱不退,神昏目眩,煩躁不安,手足抽搐,或出現痙厥,舌質干絳,脈弦數。多為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所致。治以涼肝息風、清熱解痙法。
代表方劑: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方用:羚羊角粉3克(沖服),桑葉6克,川貝母12克,生地、竹茹各15克,鉤藤、菊花、白芍、茯神各9克,甘草3克。
本方常用于急性傳染病中高熱痙厥、高血壓、頭痛、子癇等具有熱極生風的證候。
若熱邪內擾,神志昏迷者,可配紫雪丹、安宮牛黃丸;高熱不退,耗傷津液甚者,加玄參、生地、麥冬、石斛、阿膠;高血壓頭昏目眩者,加懷牛膝、白蒺藜、夏枯草等。
清營解毒、透熱養陰法
外感熱病,熱入營血。癥見高熱煩躁、時有譫語、不眠、斑疹隱隱、舌質紅絳而干,脈細數等。治以清營解毒、透熱養陰法。
代表方劑:清營湯(《溫病條辨》),方用:水牛角粉5克,生地、金銀花各15克,玄參、連翹、丹參、麥冬各9克,竹葉、黃連各6克。
若氣分熱重,而營分熱輕時,重用金銀花、連翹、竹葉心,減少水牛角粉、玄參、生地用量;高熱煩渴、抽搐,舌紅絳而干,本方送服紫雪丹。
近代常用于治療流感、腦膜炎、乙腦、敗血癥等。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