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發熱八法第 4 頁
調理肝脾、升陽散火法
有些長期低熱、反復發熱治療無效的情況,筆者曾沿用蒲輔周先生治低熱的經驗。《內經》曰:“肝為罷極之本”,“陽氣者,煩勞則張”,此理論指導著臨床實踐,他認為過于疲勞,中氣損傷,脾氣下陷,脾氣不斂,虛熱內生;肝主條達,而易寒易熱,精神過度緊張而致肝脾不和,亦能引起低熱。“煩勞則張”,實為陽虛,這個陽指中焦脾胃之陽。亦謂之中氣、中陽。虛不內斂而外越則導致低熱。近年來,筆者遇到這種低熱,本“火郁發之”之理,常用升陽散火湯(葛根、升麻、羌活、獨活、黨參、白芍、柴胡、生甘草、炙甘草、防風)加減治之,頗獲良效。該方具有升陽解郁、清熱散火之功,有升有散,升的是脾氣,散的是郁熱。適用于陽經火郁。若見汗多者,筆者常加生龍骨、生牡蠣、浮小麥以斂陰固表止汗,且有益氣除熱之效。
健脾益氣、甘溫除熱法
久患內傷低熱者多氣虛、陽虛。此陽是中焦脾胃之陽,亦謂之中氣、中陽。這種低熱,為陽不內斂而外越而致低熱。其癥狀,一般是下午高,勞累之后往往發熱明顯。
治療上一般輕者用補中益氣湯,重則用當歸補血湯加黨參,即當歸、黃芪、黨參。若汗多加浮小麥。若脈弦細數,脾胃虛弱,疲乏嗜睡,形胖體重,關節疼痛,口苦,納差,大便不調,宜升陽益胃湯(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白芍、法半夏、防風、澤瀉、柴胡、陳皮、羌活、獨活、炙甘草、黃連、生姜、大棗)。
低熱病人,尤其是氣虛發熱的病人,苦寒藥不宜多用,不僅傷脾敗胃,而且苦寒太過則化燥傷陰。
另外,慢性病尤其要重視胃氣,內傷低熱,脾胃已弱,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