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論治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系發生于頭、面、眉、耳及胸背等皮脂分泌活躍部位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表現為暗紅色或黃紅色斑片上覆以鱗屑或痂皮。多與遺傳、激素、神經和環境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多由肺胃內熱蘊蒸,或脾虛運化失調、水濕內停或血虛風燥,肌膚失養所致。
脂溢性皮炎好發于頭面、鼻旁溝、耳后、腋窩、上胸部、肩胛部、臍窩及腹股溝等皮脂溢出部位。皮損處多為淡紅色或黃紅色如錢幣狀斑片,上附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干性皮脂溢出多見于干燥脫屑斑片,自覺瘙癢。可有精神易興奮、皮脂分泌異常或有偏食習慣。病情嚴重或處理不當可發展為脂溢性濕疹甚至紅皮病。中醫多按以下3種證型論治。
血虛風燥型
臨床表現為皮膚干燥,有糠粃狀鱗屑,瘙癢,頭發干燥無光,常伴有脫發。舌質紅,苔薄白,脈弦。處方:白蒺藜30克,何首烏20克,丹皮、地骨皮、生地各15克,黃芪、當歸、生山楂各12克,荊芥、白芷、白芍、麥冬、僵蠶各10克。
肺胃熱盛型
臨床表現為起病突然,皮損紅色,并有滲出、糜爛、結痂、癢劇,伴心煩口渴,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處方:地膚子20克,生地、黃芩、桑白皮、薏苡仁、生山楂各15克,槐花、枇杷葉各10克,甘草、土大黃、黃連各6克。
脾虛濕困型
臨床表現為發病較緩,皮損淡紅或黃色,有灰白色麟屑,伴有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滑。處方:茯苓12克,蒼術、厚樸、滑石、炒白術、豬苓、炒黃柏、炒枳殼、澤瀉各10克,甘草、陳皮各6克。
以上3型處方均為內服,每日1劑,水煎3次合并藥液,分早、中、晚3次服用。提示:以上處方須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