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型辨治百日咳
中醫分型辨治百日咳
百日咳,又稱雞咳、鸕鶿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嬰幼兒多見。臨床上以陣發性痙攣性咳嗽、雞鳴樣吸氣吼聲為特征。病程可長達2~3月,故名百日咳。本病可分為以下3型辨治。
風邪襲表型(初咳期) 癥見咳嗽初起,微熱或體溫正常、流涕,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治宜疏風宣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加減。藥用桔梗、紫菀、荊芥、百部、陳皮各6~9克,杏仁、桑葉各3~6克。水煎服,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劑。
肺熱壅盛型(痙咳期) 癥見反復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入夜尤甚,痰多而黏,常伴嘔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化痰止咳。方用桑白皮湯加減。藥用桑白皮、川貝、冬瓜子、百部各6~9克,黃芩、杏仁各3~6克。水煎服,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劑。
氣陰虧耗型(恢復期) 癥見陣咳次數減輕,咳而無力,痰稀少,易出汗,聲音低微,食欲不振,舌質淡紅,舌苔少,脈細弱。治宜益氣養陰潤肺。方用補肺湯加減。藥用太子參、黃芪、桑白皮、熟地、五味子、紫菀各6~9克。水煎服,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劑。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