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證論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臨床以突然發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出現瘀點、瘀斑,腦膜刺激征為主要表現。本病可在冬春季節流行,目前以散發為多。本病多見于兒童,大多數患兒小于5歲,發病高峰年齡為6~12月。暴發型病死率高。本病相當于中醫“春溫”、“風溫”范疇。病機為瘟疫時邪侵入人體,首犯肺衛,速傳人里,則表里俱熱,衛氣同病。疫邪化火侵入營分,傷及心肝則見壯熱,煩躁、神昏、抽搐;入血動血則見皮膚瘀斑,鼻衄吐血,陰血暗耗。
中醫辨證論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正虛外脫:高熱驟降,體溫上升,大
汗淋漓,面色青灰或蒼白,四肢厥冷,神志模糊,精神委靡,呼吸微弱,口鼻氣涼,紫斑成片,皮膚花紋,口唇爪甲青紫,舌質紫暗,脈微欲絕。
[治法方藥]回陽救逆,益氣固脫。生脈散合參附湯。
若見皮膚花紋加丹參、紅花、赤芍。并可配合針刺人中、中沖、涌泉等穴或中西醫結合搶救。
氣陰兩虛:身熱已退,或低熱起伏,或夜熱早涼,神疲氣弱,肌肉酸痛,甚則肢體筋脈拘急,心煩易怒,口干舌燥,納少,易出汗,舌紅少津,或剝脫無苔,脈細數。
[治法方藥] 滋陰益氣,兼清余熱。生脈散合大補陰丸或青蒿鱉甲湯。
低熱不退者加地骨皮、白薇;汗出較多者加龍骨、牡蠣、浮小麥;心煩不寐者加黃連、黃芩、雞子黃、蓮子心;手足蠕動、拘急不利者加絲瓜絡、木瓜、桑枝、忍冬藤。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