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慢性胃炎
中醫辨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容易復發,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常因嗜食辛辣肥甘、酗酒,濕熱內生;情志不遂,恚怒憂思,致氣郁傷肝,橫逆犯胃;過于勞倦,饑飽失宜,病后或先天稟賦不足等致脾胃虛弱。病變部位主要在脾胃肝膽。病的實質是脾虛兼氣滯、濕熱、血瘀。根據患者的癥狀、舌象、脈象,可分為脾虛肝胃不和、脾胃氣虛挾氣滯、脾胃濕熱、脾胃氣陰兩虛和氣滯血瘀五型。以脾虛肝胃不和、脾胃氣虛夾氣滯和脾胃濕熱三型最多,且脾虛貫穿于各型之中。脾胃濕熱、脾胃氣虛夾氣滯和脾虛肝胃不和型,病變以脾胃運化功能受損,中焦濕熱內蘊、氣機阻滯為病機核心。而氣滯血瘀和氣陰兩虛型療效較差,與病程長、病位深有關。
脾虛肝胃不和型 胃脘脹痛或痛竄兩脅,噯氣頻繁,嘈雜泛酸,與情緒有關;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治擬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處方:柴胡12g,白豆蔻6g(后下),炒白芍15g,炒白術12g,神曲15g甘草6g。伴膽結石者加用大葉金錢草30g,雞內金15g,海金沙15g,廣郁金15g,赤芍18g;胃酸多者加用鍛瓦楞子20g,淅貝母12g,海螵蛸20g或用旋覆代赭湯。
氣滯血瘀型 患者胃脘痛疼明顯,噯氣頻作,舌紅,苔薄白;脈弦。治擬清熱解毒理氣活血。處方:敗醬草12g,蒲公英12g,黃芩12g,柴胡12g,枳殼10g,炒白芍12g,佛手12g,炒白術10g,茯苓10g,陳皮9g,莪術10g。痛疼者根據輕重程度分別用延胡索15g,失笑散,三七粉。
脾胃氣虛挾氣滯型 胃脘隱痛或脹痛,食后脘悶,納呆少食噯氣,便糖腹瀉,四肢乏力,舌質淡紅或舌胖邊有齒印,苔薄白或白;脈細軟無力。治擬益氣運脾。處方:生黃芪12g,炒黨參12g,炒白術12g,茯苓15g,半夏10g,陳皮10g,枳殼12g,川厚樸12g,砂仁8g。消化不良者加神曲20g,可加少許黃苓(6g)防止上述藥物溫燥太過(反治法)。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