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型辨治急性菌痢
急性細菌性痢疾,屬中醫“痢疾”、“滯下”范疇,是因外感時行疫毒,內傷飲食而致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腸道傳染病。筆者將本病按以下三型辨治,取得了滿意療效。
濕熱下注腸腑
癥見腹痛陣作,痛而拒按,痛時欲便,便后痛減,痢下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難聞,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宜清腸止痛,解毒化濕,調氣行血。方用芍藥湯加減,藥用黃芩、黃連、大黃、檳榔、木香、當歸、芍藥、甘草、金銀花、土茯苓、元胡等。
疫毒充斥腸腑
癥見發病急驟,腹痛劇烈,里急后重頻繁,痢下鮮紫膿血,嘔吐頻繁,寒戰壯熱,頭痛煩躁,精神萎靡,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驚厥抽搐,瞳仁大小不等,舌質紅絳,苔黃膩或燥,脈滑數或微細欲絕。臨床亦可見下痢不重而全身癥狀重者,突然出現高熱,神昏譫語,嘔吐,喘逆,四肢厥冷,舌紅苔干,脈弦數或微細欲絕。
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治痢,清腸止痛。方用白頭翁湯化裁,藥用白頭翁、黃連、黃芩、黃柏、秦皮、當歸、檳榔、大黃、牡丹皮、地榆、貫眾、元胡等。高熱神昏、熱毒入營血者,合犀角地黃湯;痙厥抽搐者,合羚羊鉤藤湯;壯熱神昏,煩躁驚厥而下痢不甚者,合大承氣湯;癥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脈細欲絕者,合生脈飲。
寒濕結滯腸腑
癥見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里急后重,脘脹腹滿,頭身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宜溫中散寒,燥濕和血,調氣止痛。方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藥用藿香、蒼術、厚樸、法半夏、陳皮、木香、枳實、桂枝、炮姜、芍藥、當歸、元胡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