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辨治骨質疏松癥
關鍵詞:骨質疏松癥 中醫治療 辨證治療
骨質疏松癥是臨床常見病,中醫認為,腎氣虛損是引起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病機。通常在臨床上表現為腰背酸軟、疼痛、雙下肢乏力、關節酸痛等,且患者較易發生骨折。中醫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原則,重在調補肝、脾、腎三臟,筆者辨證分為以下3種類型治療。
腎陽虛型:癥見腰膝酸軟、疼痛,精神不振,小便清長,脈細無力,舌苔淡白,此型多伴有退化性關節炎。
治宜溫補腎陽,常用中藥包括熟地黃、杜仲、牡丹皮、山萸肉、鹿角膠、山藥等。溫補腎陽能提高體內性腺荷爾蒙的濃度,增加人體免疫功能,加強成骨作用,具有延緩及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效果。常用的中藥方劑有左歸丸、右歸丸。
脾氣虛型:癥見腰背酸軟、疼痛,四肢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此型多見于為有偏食習慣或思慮過度的人群,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無源,而致骨質疏松。
治宜健脾益氣,常用中藥包括當歸、茯苓、白術、山藥等;常用方劑有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
肝腎虛型:癥見腰膝酸軟,脊背疼痛,五心煩熱,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咽干舌燥,舌紅少苔,脈細數。此型多見于女性更年期。
治宜滋補肝腎,常用中藥包括熟地黃、枸杞、山萸肉、澤瀉等。中醫認為,肝藏血,主疏泄,其主要功能除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與氣血運行的通暢外,還與婦女月經、受孕與乳汁的分泌有關。因此,在治療骨質疏松癥時,往往要加入滋補肝腎的藥物。常用的中藥方劑可選四物湯、六味地黃丸等,可搭配服用。
骨質疏松癥的預防
預防骨質疏松癥應從年輕時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應堅持鍛煉,以促進骨質生長,緩解骨質流失;不吸煙及酗酒,飲食要保持營養均衡,避免食用過多肉類及加工品,采取低鹽飲食,少喝咖啡,多喝牛奶。青少年,婦女懷孕期、哺乳期更應注意攝取足夠的鈣質,要多曬太陽;老年人預防骨折,不可亂服用藥物,定期做骨質密度篩檢,適量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質的吸收,以延緩骨質疏松癥的發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