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養生中的防濕祛濕方法
長夏養生中的防濕祛濕方法
“長夏”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特定節氣,位于夏末秋初,涵蓋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五個節氣。長夏的氣候特點是偏濕,脾在體內恰是一個喜燥惡濕的臟器,因而其運化功能最易受到傷害,進而導致人體抵抗力下降。所以,長夏養生重在防“濕”。這里介紹幾種在長夏節氣里常用且有效的防濕祛濕方法:
按摩祛濕法
點揉承山穴(伸小腿時,腿肚的肌肉出現交角處),或三陰交(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處),陰陵泉(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處)都很有作用。有條件的話用艾灸效果更好。平時也可點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處),可健脾胃,有助于運化體內水濕;內濕過重的人,還可以用艾條灸肚臍處的神闕穴。
藥粥祛濕法
中醫認為,脾對水濕的運化有重要作用,粥是養脾胃的最好食物,同時作為藥物的媒質,能更好地運載藥物發揮功效。
茯苓粥: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鹽、生姜粒少許。粳米淘凈。粳米、茯苓粉放入鍋,加水適量,用武火燒沸,轉用文火熬至糜爛,再加鹽、生姜粒,攪勻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用。能健脾祛濕。
冬瓜粥:冬瓜100克,粳米100克。冬瓜洗凈,帶皮切成小塊,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鍋加水,文火熬煮至瓜爛米熟成粥即成,每日上、下午隨意服食。能利水滲濕。
砂仁粥:砂仁3~5克,粳米100克。先將粳米淘凈煮粥,待粥煮熟后,調入砂仁細末,再煮沸三五分鐘即可。早、晚餐溫熱食。或少量多餐次服用。能升陽化濕。
運動祛濕法
長夏酷熱,很多人喜歡貓在空調屋里。其實,你在脫離自然界的同時,也使體內減少了對天陽清氣的吸收,會導致脾陽不運,濕從內生,一旦離開空調環境,更容易受到暑濕傷害。正確的做法是,每天保證40分鐘左右的運動,通通透透地出一身大汗,同時每天飲用不低于2500毫升的足量水液(加適量糖、鹽)以補充丟失的水分,這樣,體內水液里的廢物,“濕氣”每天被清理、更新一次,既排毒又養正,兩全其美。需要提醒的是,暑濕易耗氣傷陽,剛開始運動應以慢跑、散步、郊游為宜,待身體較為適應后再逐漸增大運動量。
藥茶祛濕法
飲茶是中國人的特有習俗。藥茶在長夏養生防濕方面更具獨特功作用。
夏枯草茶:取夏枯草60克,紅砂糖20克,以沸水1500毫升煎1分鐘后,悶泡5分鐘,置保溫瓶中,代茶飲用。每日1劑。有清肝養脾利濕作用。
檸檬茶:鮮檸檬25克(或干品10克),鮮姜2片。以沸水500毫升煎3分鐘后,置茶杯內隨飲,可回泡,每日1劑。有祛暑化濕養胃的作用。
雙花茶:取金銀花5克、菊花3克、綠茶3克、紅砂糖10克。每次用沸水200ml沖泡,分2~3次飲用,可回泡,每日1劑。有清肝解毒利濕功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