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大寒養生篇
“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在氣象記錄中雖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間那樣酷冷,但仍處于寒冷時期。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腌制年肴,準備年貨。清代《真州竹枝詞引》記載:“腌肉雞魚鴨,曰,年肴,煮以迎歲……”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后,進入了“冬三月”的農閑季節,而隨著大寒的到來冬季農閑接近尾聲,在準備腌魚、臘肉之時,已經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此刻人們的身、心狀態也應隨著節氣的變化而加以調整。
《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呂氏春秋·盡數》提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辯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并非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其防御外邪的侵襲。古有“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借此之節氣,重筆女士調養之法。
《素問·上古天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經文闡述了女子生長、發育、衰老的規律,并認識到腎氣、天癸在性功能的成熟與衰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前人認為,女子其特殊的生理特點, 如月經、妊娠、產育、哺乳都與血的關系十分密切,《校注婦人良方》曰:“血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血海”。可見女子“以血為本,以血為用”不無道理。而血的充盈主要取決于肝、脾、腎的功能旺盛,肝為藏血之臟,脾為生血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是為“月經之本”,而精血充足,經、孕、產、乳才會正常。婦女的另一特點是情緒易于波動,每遇思、戀、憎、愛、妒、憂情緒往往不能自制。《校注婦人良方》指出:“積想在心,思慮過度,多致勞損。…蓋憂愁思慮則傷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經先閉。……若五臟傷遍則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持,庶可保生”,由此可見,情志因素對婦女的影響極大。這里告戒大家在“經前”和“經期”都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七情過度。否則,會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逆亂,加重“經期”不適,導致月經失調、閉經等癥。另外,月經期應適當活動有利于氣血條暢。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