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起源于中原第 4 頁
郭德欣:中原醫學閃耀著哲學思想的光輝,既是醫學的中醫,更是文化的中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
從《黃帝內經》開始,中醫藥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陰陽學說、五行相生相克、整體宇宙觀等哲學思想基礎已經奠定。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開創了辨證論治的先河。中原醫家所創造的理論價值時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陰陽及平衡理論,明確提出了人體陰陽之氣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條件,“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將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和諧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二,五行及臟腑、經絡理論的提出,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整體觀念與聯系的觀念。其三,藏象及辨證理論,通過對人體外部現象的觀察,得知人體的健康狀況,體現了中國古代醫學對本質和現象問題的獨特理解。張仲景的辨證論治理論的提出,反映出對差異性問題和分析方法的獨特理解。此外,中醫治病包括無病養生和有病調理兩個方面,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整體觀在醫療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傊,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大智慧,是人類文明的一朵奇葩。
鄭啟仲(濮陽市中醫兒科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中原醫學文化,有著顯著的人文思想的特征,這些也是中華中醫文化的特征。
第一,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中醫文化的形成。如在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儒家“孝仁”思想清晰可見。
第二,傳統倫理思想的價值取向等大量滲透于中醫學著作中。很多醫家在自己的醫學論著中,用大量篇幅闡發倫理學問題,探討醫生的行為規范、醫患之間的關系準則。
第三,中國崇古尊經的治學方式,對中醫論著的發展亦起了重大作用。自《內經》、《傷寒雜病論》問世以來,中醫界一直沿襲著崇古尊經的作風,這種以注解作為表達醫學思想的治學方式,使中醫學一脈相承,保持了中醫論著發展的連貫性和繼承性,從而形成了中醫論著的獨特體系。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