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起源于中原第 2 頁
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醫學得到了全面發展。唐代醫學大家孫思邈,曾長期在中原行醫,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方劑之大成,對《黃帝內經》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闡發。同時,他收錄了張仲景著作有關傷寒病癥的部分,從而使醫圣文化得以廣泛傳播。
宋金元時期,是我國醫學的發達興盛時期,其重心在中原。這一時期醫學發展興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醫政設施的進步和完善。北宋在都城開封,設立“翰林醫官院”、“太醫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機構,把醫藥行政與醫學教育分立起來。同時還設立“御藥院”、“尚藥局”、“醫藥惠民局”等專職藥政機構,這一傳統至今仍被沿用。“醫官院”的“針灸銅人”,成為世界針灸醫學發祥地的象征,在無言地向世人述說中原醫學文化的鼎盛與輝煌。
明清時期,由于全國經濟中心的南移,我國醫學在南方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河南仍涌現出了眾多著名醫家。
郭德欣(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宋代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大地名醫薈萃,是名醫最多,對醫藥學術發展貢獻最大的地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春秋戰國至明末,史傳中有籍可考的全國5700多位名醫中,河南就占912人之多。東漢時期南陽人張仲景,被后世尊為“醫圣”。南齊時河南陽翟(今禹州)人褚澄,進一步闡述了中醫基礎理論。隋唐之際,河南籍的醫家甑權(扶溝人)、孟詵(汝州人)、崔知悌(鄢陵人)、張文仲(洛陽人),在國內享有盛譽。宋金元時期,王懷隱、郭雍、王貺、張從正、滑壽等,對推動中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河南民權人張從正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攻下派”的代表;河南許昌人滑壽,其在經絡理論研究上的成就,對后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明清時期,河南開封人李濂、固始人吳其浚、夏邑人楊、長葛人李守先、孟津的平樂郭氏等,以其獨特的理論貢獻,豐富了中醫藥文化寶庫。此外,還有大批長期在中原地區從事醫藥活動的大家,如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三國時期外科鼻祖華佗,南北朝時期的針灸家皇甫謐,唐代著名醫藥學家、藥王孫思邈等,都曾在河南行醫采藥,著書立說。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