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藥學的發展
唐宋以后,壯藥學有了較大的發展。
《新修本草》是唐顯慶二年(687年)由蘇敬等22人編纂,歷時兩年完成,由唐政府頒發的藥典。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共載藥850種(一說844種)。當時唐政府曾下詔全國,征詢各地藥物標本,根據形象加以圖繪,其中也收載了部分嶺南地區藥物。如:
1.蚺蛇膽!睹t別錄》:"蚺蛇膽,味甘、苦、寒,有小毒。主心匿痛,下腹匿瘡,目腫痛。"《謹案》:"……今出桂,廣已南,高賀等州。"《名醫別錄》只記載了蚺蛇膽的功用,《新修本草》則進-步點出其產自嶺南地區。
2.滑石。"嶺南始安出者,白如凝脂,極軟滑。其出掖縣者,理粗質青白黑點,惟可為器,不堪人藥。"始安郡,三國(吳)置,治所為今廣西臨桂縣。
3.釣樟根皮。"釣樟,生柳州山谷……八月、九月采根皮,日干之。"柳州屬壯族地區,當時之人已知該藥能止血,治金瘡。
4.茯苓。"茯苓……今出郁州,彼土人及斫松作之。"說明壯族先民早已會種植茯苓。
5.桂、牡桂、菌桂。"牡桂……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甚良。""菌桂,味辛溫,無毒,主目疾,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生交趾、桂林山谷巖崖間……立秋采。"從《山海經》開始,歷代本草書均有桂的記載,均言以廣西出產者為佳,故廣西有"桂海"、"八桂"之稱。《新修本草》還介紹了壯族先民采集、加工、使用桂的經驗。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