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藥學的發展第 2 頁
6.蒜。"此蒜與胡蔥相得,主惡哉。山溪中沙虱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時用之。"山人、俚獠是對壯族人的先稱。壯族先民這一經驗,被收入了國家藥典。
此外,黃芩、瓜馥木、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鉤吻、白花藤、郁金、藍實、藥醬、莎草科、蘇方木、檳榔、犀角、狼跋子等產自嶺南地區的藥,也被收入了《新修本草》。
唐代陳藏器看到《新修本草》多有遺漏和紛亂,于是廣搜文獻,并采集民間用藥經驗,把遺漏的藥物收集起來,著《本草拾遺》一書。其中也記載了不少壯族地區的藥物。如:
1、陳家白藥和甘家白藥。"陳家白藥味苦寒,無毒,主解諸藥毒,水研服之,入腹與毒相攻必吐,疑毒未止,更服,亦去心胸煩熱,天行溫瘴。出蒼梧,陳家解藥用之,故有陳家之號。蔓及根,并似土瓜,緊小者良。""甘家白藥,味苦,大寒,有小毒,主解諸藥毒,與陳家白藥功用相似。人吐毒物,疑不穩,水研服之,未盡又服。此二藥性冷,與霍亂下痢相反。出龔州以南甘家,亦因人為號,葉似車前,生陰處,根形如半夏。"蒼梧縣,隋置,治所在今廣西梧州市;龔州,唐置,治所在今廣西平南縣。陳家白藥和甘家白藥,均是性味甘寒,但前者無毒,后者有小毒,兩者均有解毒特效,服之能使毒物吐出而愈,兩藥為當時著名的解毒藥。
2.玳瑁。"玳瑁,寒,無毒,主解嶺南百藥毒。俚人刺其血飲,以解諸藥毒。大如扇,似龜甲,中有文,生嶺南海畔,山水間。"這是玳瑁入藥的最早記載,也是壯醫對祖國醫學的貢獻。壯醫除了使用玳瑁血生飲解毒外,據《嶺表錄異》介紹,粵西人畜養玳瑁,佩帶玳瑁以避蠱,還用活玳瑁來測試食物中是否有毒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