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藥學的發展第 5 頁
其他如《南寧府志》、《柳州府志》、《賓州志》等大量的州府縣志亦收載了不少藥物,反映了當時的壯族人民對壯醫壯藥的重視。如《南寧府志》[乾隆七年(1742年))載:"斷腸草……中其毒者,用羊血灌之,或以伏卵未生雛者細研和香油灌之,或以糞水及蚺蛇膽灌之,或以狗屎調水灌下,令草吐出亦愈。"以各種物品,使中毒者吐出毒物,或服用蛋白及油類物,使之與毒物結合,減少毒素的吸收,并且油類的導瀉作用能使毒物更快排出,這是有科學道理的。《廣西通志·平樂府》[同治四年(1865年)]稱:"藍蛇出陳家洞,言有大毒,尾能解毒","九里明,作飲可解熱毒"。《鎮邊縣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載:"木棉……能解鴉片、鉛粉、砒霜、蟲螫、野菌諸毒。"《當州府志》[同治十二年(1874年)]亦說:"蔓陀羅,人含之則顛悶、軟弱,急用水噴面乃解。"可見壯族人民使用解毒藥的水平進一步提高。
民國時編修的廣西地方志和有關文獻,收載了以前未記載或較少記載的廣西特產、多產藥物,如桑螵蛸、虎骨、斑蝥、老虎耳、血見飛、大小羅傘、寬筋藤、土人參、土歸身、土牛膝、土白術、土黃連、綿姜、單藤、吊蘭、獨腳蓮、芙蓉花、走馬胎、刀傷草、藍姜、石蘭、牛尾草、五爪龍、三爪龍等。
此時期的地方志內,對于果菜類入藥論述尤多。如《臨桂縣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記載:"羅漢果,人如柿,橢圓,中空味甜,性寒治勞嗽。"《鎮安府志》[光緒十八年(1892年)]曰:"羊桃,一名三斂子,一名五斂子……味甘酸,內有小核能解肉食之,須臾皆起,有人食豬肉咽喉腫,病欲死,仆飲肉汗亦然,人叫取羊桃食滯,須臾皆起,又能解蠱毒嵐瘴,土人蜜漬鹽腌以致遠。"《北流縣志》[嘉慶二十年(1815年)]記載:"西瓜……味甘淡,止渴消暑,療喉痹癥,解酒毒。"《鎮邊縣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曰:"山楂……制糕能消食。"《玉林州志》[光緒二十年(1894年)]言黑糯"用浸酒,補血"。《容縣志》[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言安石榴"皮可入藥",橄欖"可解魚毒"。《新寧縣志》指出:"生菜,食之卻暑","苦荬,可涂蟲毒瘡疥","辣椒,味辛辣,消水氣,解瘴毒","苦瓜,味苦,性冷,解水瘴"。可見壯族人民對于食物的溫涼補瀉已有了較多的認識。由于瓜菜乃日常生活所用,來源充足,對養生保健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壯醫"藥食同源"特色的體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