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醫常用的治療方法第 7 頁
7.發泡療法
發泡療法是用某種刺激性藥物,放在肢體的某一部位,而致起泡,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
藥物:毛茛、大蒜、野棉花、仙人掌、筋麻、半截爛等藥。
使用方法:將幾種或一種藥適量搗爛,貼敷在患者內關穴或其他穴位上(男左女右),貼敷藥后,用膠布固定,時間半小時至幾小時不等,患者感局部瘙癢疼痛灼熱即可去掉藥物。敷藥處起一個大水泡或幾個水泡,注意不要刺破水泡,發泡處莫著冷水,不要摩擦以防發炎。穴位選擇應據病情而定,如倒膽癥,敷內關穴;咯吼癥敷天突穴或豐隆穴;肚腸痛在足三里穴位上敷藥起泡;腰痛者在兩腎俞、足三里穴上敷藥起泡。
適應癥:多用于倒膽癥(黃疽性肝炎)、咯吼、氣痛、腰痛、骨節痛、風氣等疾病,特別對倒膽癥、咯吼病效果較好,永順縣右堤鄉一民族醫用此法治療倒膽癥10Q多例,收到滿意療效。
8.佩帶法
佩帶法是一種將藥物研末裝入小布袋或紙袋中,再佩帶于患者胸前內衣口袋里,以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
藥物:佩帶藥物根據病情而定,可選用猴子頭骨(焙干)、油菜籽(焙干)、青木香(焙干)、追魂草(焙干)、麝香、雄黃、冰片、夢話樹(焙干)、銀、銅等。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