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炎
余承德 劉勝芳 (2000.04.07)
慢性腎小球腎炎(cgn),簡稱慢性腎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
該病起病緩慢,病情遷延,臨床表現多樣,后期可出現腎功能減退、
貧血、電解質紊亂等。根據我們20余年臨床經驗證明,中醫藥治療慢
性腎炎療效肯定。
根據臨床實踐,我們認為,cgn的基本病因是風濕毒邪反復侵襲,
內外相合,化為濕熱,濕熱瘀毒長期蘊結于腎,逐漸發展為腎勞,即
慢性腎功能不全(crf),與西醫反復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炎癥反應相
類似。在腎臟免疫炎癥過程中,各種炎癥介質,細胞因子網絡的參與,
導致腎小球細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多,正常的細胞凋亡失調,從而引
起一系列的腎臟病理損害。這些正常腎臟不應有的細胞浸潤、增生,
恰如祖國醫學“濕熱毒邪”。從西醫的客觀指標來看,我們認為各種
感染、蛋白尿、血尿、氮質血癥,均可為濕熱的客觀指標。
根據以上對濕熱病機的認識,我們采用清熱利濕解毒法治療cgn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治療初期,重用清熱利濕解毒藥,選用白花蛇
舌草、黃蜀葵花、白英、山慈姑、半枝蓮、扛板歸、墓頭回等,甚至
用雷公藤、龍葵、蛇莓、昆明山海棠等清熱力較強且有毒性的藥物。
待患者病情漸穩定,濕熱之征漸化,逐漸減輕用量,減去上述有毒性
的藥物,根據患者體質,酌加一些扶正培本的藥物,補益清利結合,
直至達到安全緩解。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專施扶正而不去邪,因為
如果濕熱毒余邪未盡,一旦遇勞累、感染、飲食不節等誘因,可導致
病情反復與惡化,因此我們強調清熱利濕法應貫穿cgn治療的全過程。
在治療過程中,還應重視體內各種感染灶的治療,否則慢性腎炎是難
以治愈的。
慢性腎炎患者久病多瘀,臨床表現除舌質紫暗、舌有瘀斑、瘀點、
舌下絡脈迂曲外,還表現為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以及血液流變學改
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等。我們常選用丹皮、丹參、紫草、鬼箭羽、
水蛭等涼血活血藥,效果良好。
慢性腎炎病情進展多以邪實為主。疾病早期,應以祛邪為主,“
邪祛正自安”,可以清利濕熱,活血化瘀為法,待邪氣漸消,各種臨
床癥狀及實驗指標逐漸好轉,病情穩定后,再根據患者的體質陰陽虛
實酌以扶正固本,但均宜清補、平補,慎用溫補,禁用峻補,且應與
祛邪相結合。偏陰虛者選用生地、枸杞子、麥冬、山萸肉、女貞子等
滋而不膩的養陰藥。偏陽虛者,從溫脾陽著手,選用干姜、肉桂,慎
用溫腎壯陽的鹿茸、鹿角霜等。氣虛者選用生黃芪、太子參、白術、
山藥等性味平和的健脾益氣之品。
血虛者用生地、當歸、芍藥,慎用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在臨
床實踐中我們發現以上提出慎用的藥物,極易使病情加重,促進腎臟
的免疫炎癥反應,甚至導致腎功能惡化而進入腎功能不全。
cgn的遷延不愈與惡化,還與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控制的
好壞有關,控制了這些因素,腎炎也較易獲得緩解。我們在臨床上摸
索出一些具有針對性藥物,辨證施用可“直搗賊巢”。如高血壓選用
菊花、枸杞子、薟草、夏枯草、鬼針草;伴水腫者用活血利水法;
高血脂選用澤瀉、生山楂、荷葉、玉米須、決明子等;高尿酸選用絲
瓜絡、金錢草、海金砂、伸筋草、萆;氮質血癥常用化濕降濁解毒
法,選用蘇葉、黃連、砂仁、白蔻仁、六月雪、大黃等。
cgn患者病情纏綿,并非短期能愈。現代醫學認為,cgn在獲得臨
床完全緩解后,腎小球內部的免疫炎癥并未完全消除,病理變化亦未
完全改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即使各種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
正常,仍需堅持服藥3~5年,防止炎癥活動死灰復燃,以達到平抑病
理,恢復機體陰陽平衡。
在治療的同時cgn患者尤須注意飲食有節,切忌嗜食辛甘厚味、
海腥發物,飲食宜清淡、低蛋白,含草酸或尿酸高的食物宜少食,禁
食蝦、蟹及動物內臟等。對于大量蛋白尿患者,應控制蛋白質攝入,
因高蛋白飲食可加重腎臟負擔,使病情更加難愈。
通過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炎具有療效肯定、無副作
用、復發率低等特點。但亦有一些難治的病理類型難以達到完全緩解,
這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尋求緩解這類疾病的方法。
摘自《健康報》
慢性腎小球腎炎(cgn),簡稱慢性腎炎,是臨床上的常見病。
該病起病緩慢,病情遷延,臨床表現多樣,后期可出現腎功能減退、
貧血、電解質紊亂等。根據我們20余年臨床經驗證明,中醫藥治療慢
性腎炎療效肯定。
根據臨床實踐,我們認為,cgn的基本病因是風濕毒邪反復侵襲,
內外相合,化為濕熱,濕熱瘀毒長期蘊結于腎,逐漸發展為腎勞,即
慢性腎功能不全(crf),與西醫反復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炎癥反應相
類似。在腎臟免疫炎癥過程中,各種炎癥介質,細胞因子網絡的參與,
導致腎小球細胞增生,系膜基質增多,正常的細胞凋亡失調,從而引
起一系列的腎臟病理損害。這些正常腎臟不應有的細胞浸潤、增生,
恰如祖國醫學“濕熱毒邪”。從西醫的客觀指標來看,我們認為各種
感染、蛋白尿、血尿、氮質血癥,均可為濕熱的客觀指標。
根據以上對濕熱病機的認識,我們采用清熱利濕解毒法治療cgn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治療初期,重用清熱利濕解毒藥,選用白花蛇
舌草、黃蜀葵花、白英、山慈姑、半枝蓮、扛板歸、墓頭回等,甚至
用雷公藤、龍葵、蛇莓、昆明山海棠等清熱力較強且有毒性的藥物。
待患者病情漸穩定,濕熱之征漸化,逐漸減輕用量,減去上述有毒性
的藥物,根據患者體質,酌加一些扶正培本的藥物,補益清利結合,
直至達到安全緩解。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專施扶正而不去邪,因為
如果濕熱毒余邪未盡,一旦遇勞累、感染、飲食不節等誘因,可導致
病情反復與惡化,因此我們強調清熱利濕法應貫穿cgn治療的全過程。
在治療過程中,還應重視體內各種感染灶的治療,否則慢性腎炎是難
以治愈的。
慢性腎炎患者久病多瘀,臨床表現除舌質紫暗、舌有瘀斑、瘀點、
舌下絡脈迂曲外,還表現為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以及血液流變學改
變,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等。我們常選用丹皮、丹參、紫草、鬼箭羽、
水蛭等涼血活血藥,效果良好。
慢性腎炎病情進展多以邪實為主。疾病早期,應以祛邪為主,“
邪祛正自安”,可以清利濕熱,活血化瘀為法,待邪氣漸消,各種臨
床癥狀及實驗指標逐漸好轉,病情穩定后,再根據患者的體質陰陽虛
實酌以扶正固本,但均宜清補、平補,慎用溫補,禁用峻補,且應與
祛邪相結合。偏陰虛者選用生地、枸杞子、麥冬、山萸肉、女貞子等
滋而不膩的養陰藥。偏陽虛者,從溫脾陽著手,選用干姜、肉桂,慎
用溫腎壯陽的鹿茸、鹿角霜等。氣虛者選用生黃芪、太子參、白術、
山藥等性味平和的健脾益氣之品。
血虛者用生地、當歸、芍藥,慎用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在臨
床實踐中我們發現以上提出慎用的藥物,極易使病情加重,促進腎臟
的免疫炎癥反應,甚至導致腎功能惡化而進入腎功能不全。
cgn的遷延不愈與惡化,還與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控制的
好壞有關,控制了這些因素,腎炎也較易獲得緩解。我們在臨床上摸
索出一些具有針對性藥物,辨證施用可“直搗賊巢”。如高血壓選用
菊花、枸杞子、薟草、夏枯草、鬼針草;伴水腫者用活血利水法;
高血脂選用澤瀉、生山楂、荷葉、玉米須、決明子等;高尿酸選用絲
瓜絡、金錢草、海金砂、伸筋草、萆;氮質血癥常用化濕降濁解毒
法,選用蘇葉、黃連、砂仁、白蔻仁、六月雪、大黃等。
cgn患者病情纏綿,并非短期能愈。現代醫學認為,cgn在獲得臨
床完全緩解后,腎小球內部的免疫炎癥并未完全消除,病理變化亦未
完全改善。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即使各種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
正常,仍需堅持服藥3~5年,防止炎癥活動死灰復燃,以達到平抑病
理,恢復機體陰陽平衡。
在治療的同時cgn患者尤須注意飲食有節,切忌嗜食辛甘厚味、
海腥發物,飲食宜清淡、低蛋白,含草酸或尿酸高的食物宜少食,禁
食蝦、蟹及動物內臟等。對于大量蛋白尿患者,應控制蛋白質攝入,
因高蛋白飲食可加重腎臟負擔,使病情更加難愈。
通過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治療慢性腎炎具有療效肯定、無副作
用、復發率低等特點。但亦有一些難治的病理類型難以達到完全緩解,
這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尋求緩解這類疾病的方法。
摘自《健康報》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藥常識]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10-08 [中藥常識]服中藥時的忌口是怎么回事? 09-21 [中藥常識][圖文]正確熬制中藥注意事項 09-21 [中醫文化]趣談中藥里的“藥名戲” 09-16 [蒙古族]蒙古族醫藥的特色 09-15 [中藥常識]白芥子和黃芥子的鑒別 09-15 [中醫文化]葉天士學說何以廣泛流傳 09-11 [中醫典故]古代搖虎撐的大夫 09-11 [傳承發展]第三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發展大會將… 09-10 [中藥常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