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灸的施灸要領第 3 頁
施灸體位
常采用坐點坐灸,臥點臥灸,并防止體位改變使穴位偏移,一則以免灸穴不準影響療效,二則以免姿勢不當易疲勞,以至體位移動使艾炷脫落,燒灼皮膚,或燒毀衣物,甚至發生暈灸(類似暈針癥狀)。我們多年常用體位與方法如下。
坐位:患者采取坐位,兩足蹬地,上肢屈肘放在膝蓋上,背、臂肌展開,以方便施灸和支持較長時間,如施灸上背部大椎、風門、肺俞、膏肓、俞穴等。
俯臥位:患者俯臥于床上,臍下可放一小枕頭,以使腰、臀肌展開平坦,如施灸肝俞、脾俞、命門、腎俞、腰眼等穴。
仰臥位:患者仰臥于床上,上肢平放,下肢伸直或微屈,如施灸胸部膻中,腹部中脘、氣海、關元、天樞及下肢足三里等。
非灸側臥位:側臥于床上,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如施灸上肢天井,下肢足三里、絕骨等穴。
操作要領
傳統化膿灸療法
【確定穴位】患者根據體位要求,保持平直,暴露并確定穴位,用甲紫(或確定穴用水筆)做一記號,囑咐患者不可隨意改變體位。
【局部麻醉】對畏懼疼痛者,可局部麻醉后再施灸。
【置艾炷】將艾炷置于選定的穴位上,放置平穩,防止燃燒時傾倒。
【燃艾】點著艾炷后,醫者應守護在身旁。待燃至患者感覺疼痛時,醫者可用手輕輕拍打或抓捏穴位四周,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減輕疼痛感。艾炷燃盡后一炷一炷地換上,直至滿足灸量。
【封護】施灸結束,清潔穴位,用淡水膏敷貼封口。化膿后,每2天換淡水膏1次,約50天化膿傷口愈合,留有瘢痕。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