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溫和灸治脫肛
中醫艾條溫和灸治脫肛
脫肛又名直腸脫出、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端向下移位突出于肛門外的一種病理表現。如果僅黏膜下脫是不完全脫垂,直腸全層下脫為完全脫垂。脫垂部分位于直腸內稱內脫垂,脫出肛門外則稱外脫垂。多見于兒童及老年人群、久病體弱和身體瘦高者。主要臨床表現為肛周潮濕、瘙癢、肛門出血、偶爾大便干燥、有肉狀物脫出、肛門墜脹、嵌頓等。
脫肛之名出自《神農本草經》。《諸病源候論》曰:“脫肛者,肛門脫出也。”中醫認為脫肛多因人體氣血不足、中氣下陷或濕熱下注、久瀉下痢致直腸不能收攝固澀。如《諸病源候論》云:“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多固利久腸虛冷所為。”《瘍科心得集》中有:“老人氣血已衰,小兒氣血未旺,皆易脫肛。”由此可見,脫肛的發生主因肺脾腎氣虛,中氣下陷,固攝失司所致。治宜補益中氣,升提下陷。
取百會、神闕、承山,令患者取舒適體位并將所選穴位處充分暴露,術者一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寫字狀拿灸用純艾條使艾條與穴位局部皮膚成45度角,將艾條點燃端對準穴位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覺穴位局部溫熱、術者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為原則分別于百會、神闕、承山各灸15至20分鐘。每日一次,15次一療程。附:中醫艾灸穴位圖
神闕穴位居臍中,又名臍中、氣舍、氣合、環谷、維會、命蒂等。為先天元神出入之道,其處凹陷空缺,歷代針灸醫籍均視為人體要穴。此穴屬任脈,通過經絡關系督脈“貫臍”、“過臍中央”,故在肚臍施灸可以激發經絡之氣,通過任督二脈總理人體諸經百脈、五臟六腑,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元固本、回陽救逆、補益脾胃、理氣和腸、調整臟腑平衡的功效。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百會穴又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遵“下病上取”之古訓灸之可以旺盛陽氣,升陽舉陷,益氣固脫,升提收攝。足太陽經別入肛中,與膀胱經穴承山穴處艾灸可疏調肛部氣血而增強其約束能力。
同時,患者再注意多食蔬菜,防止便秘。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忌久蹲茅廁,努爭排便。經常作提肛運動,以增加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