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灸法分類及操作方法
中醫灸法分類及操作方法
艾炷灸
將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艾炷灸可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類。直接灸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又分為無瘢痕灸和瘢痕灸兩種。無瘢痕灸又稱非化膿灸,臨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前先在施術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然后放置艾炷,從上端點燃,當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燙時,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換炷再灸,一般灸3~7壯,以局部皮膚充血、紅暈為度。因施灸后皮膚不致起皰,不留瘢痕,故名。此法適用于慢性虛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暈、慢性腹瀉、風寒濕痹、風濕頑痹等。
艾條灸
艾條灸是將艾絨用柔軟的紙卷成條狀,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點燃施灸。分溫和灸、雀啄灸兩種。
1.溫和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或患處,在距離皮膚2~3厘米處進行熏烤,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覺減退患者或小兒等,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的手指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時間和距離,防止燙傷。
2.雀啄灸 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皮膚之間的距離并不固定,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施灸,以給施灸局部一個變量的刺激。
3.溫針灸 系針刺與艾灸結合之法。即針刺后,將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或以艾條烤針柄或針身,使熱力通過針身轉入體內。目前用此法者較多。在針刺得氣后,將針留在適當的深度,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2厘米的艾條施灸,或在針尾上搓捏少許艾絨點燃施灸,直至燃盡,除去灰燼,每穴每次可施灸1~3壯,施灸完畢再將針取出。此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針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絨燃燒的熱力可通過針身傳入體內,發揮針和灸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應用此法應注意防止艾火脫落燒傷皮膚。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