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灸的施灸要領第 2 頁
艾炷制作
1.麥粒狀艾炷:即用拇指與食指把艾絨直接干捻成麥粒大小的艾炷,做好后直接放在穴位施灸。
2.重灸艾炷:最好選用金艾絨。其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干捻法,即取一團金艾絨,用雙手食指與拇指捻壓成正三角形;這樣制成的艾炷比較松散,燃燒時間較短。另一種是濕捻法,一般為備用艾炷,方法是先在金艾絨上噴些水霧,拌勻,然后同干捻法一樣制成艾炷,曬干備用;這樣制成的艾炷比較結實,燃燒時間較長。
3.艾炷型號大小或形狀:均制成正三角形。大號艾炷長1.2厘米,中號0.9厘米,小號0.6厘米。大、中號艾炷采用濕捻法制備,中號以下艾炷主要采用干捻法制備。
施灸季節
古今對施灸季節多有不同的認識,如《針灸資生經》提出:“灸后貼膏藥,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棉,冬用兔腹下白細毛或貓腹毛。”由此說明,一年四季均可施灸。根據文獻記載和我們的多年臨床實踐證明,一年四季均可應用瘢痕灸,療效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夏季天熱,血脈流暢,患者多裸胸臂或穿單衣,施灸較為方便,故對慢性病,夏季施灸為宜。
施灸順序
《千金方》指出:“凡灸當先陽后陰……先上后下,皆以日正午已后,乃可下火灸之,時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谷氣虛,令人癲眩不可針灸也,慎之。其大法如此。卒急著不可用此例。”也就是說,灸時要注意穴位選擇與施灸的順序。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認為,灸療的先后順序對治療效果的影響非常顯著,因此指出“凡灸法,須先發于上,后發于下;先發于陽,后發于陰”。我們臨床操作方法是,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況下,可靈活運用,不必拘泥。另外,古人有“陰雪雷雨天禁灸”之說。可能是陰雪雷雨天施灸,灸火易熄滅及燃燒慢而施灸不方便,故對慢性病盡量不在陰雪雷雨天施灸。急性病癥例外。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中醫藥粥]治療閉經的中醫藥粥 08-08 [中醫外治]心絞痛的外治法 07-30 [治未病]肛腸病治未病特色療法 07-18 [中醫外治]中藥外用防痱子 07-17 [中醫外治]小兒脾氣虛泄瀉外治法 07-14 [中醫外治]脾陽虛泄瀉中醫外治法 07-14 [冬病夏治][圖文]2015冬病夏治三伏貼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內涵與優勢 07-03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與中藥穴位貼敷 07-03 [中醫外治]荔枝草外敷治癤癰 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