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概念】 血即血液,為循行于脈管中的富有營養的赤色液體,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血液必須在脈管中運行,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效應。脈則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又有"血府"之稱。如因某些原因而致血液逸出脈外,則失去其正常的營養和滋潤生理作用,即為出血,又稱為"離經之血"。 【血的生成】 血液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其生成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主要來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之化生,則主要靠中焦脾胃的運化和吸收。所以,血液是由水谷精微轉化為營氣和津液,營氣和津液經過氣化變化而成的。至于血液的更新與生成過程,中醫學則強調要通過營氣和肺脈的作用,方能化生為新鮮的血液。 二是精血互生。精與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關系。血能生精,而腎精又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質。另外,腎能藏精生髓,髓則藏于骨內。現代醫學認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此與中醫學精血互生理論亦有相通之處。一般來說,腎中精氣充盛,則肝有所養,血有所充;肝血充盈,則腎有所藏,精有所資,故又有"精血同源"之說。 【血的生理功能】 血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又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一)營養和滋潤的作用 血在脈中循行,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如環無端,運行不息,不斷地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血的營養和滋潤作用,具體體現在面色的紅潤、肌肉的豐滿和壯實、皮膚和毛發的潤澤有華、感覺和運動的靈活自如等方面。如果血的生成不足或持久地耗損,或血的營養和滋潤作用減退,則可見頭昏目花、毛發干枯、肌膚干燥、肢體麻木等臨床表現。 (二)血能神 血為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活動自如,均有賴于血氣的充盛,血脈的調和與流利。故無論何種原因所形成的血虛或運行失常,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異常。如心血虛、肝血虛,常有驚悸、失眠、多夢等神志不安等表現。失血甚者,還可出現煩躁、恍惚、昏迷等神志失常的病理表現。可見,血液與神志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血液供應充足,其神志活動方能維持。 【血的運行】 血在脈管中運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環周不休。隨著血液的運行,為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以供其需要。 血,屬于陰而主靜。血的運行,主要依靠氣的推動作用。血在脈管中運行而不逸出于脈外,則是由于氣的固攝作用。 血液的正常運行,是臟腑和經絡以及脈管等許多組織器官共同協調作用的結果。 脈管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管道系統,血和營氣在脈管中循環運行。因此,脈管的完整和通利,是維持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血液的正常運行,還取決于氣的推動作用和固攝作用之間的協調平衡。心主血脈,推動血液循行,是血液運行的動力。肺主一身之氣而肺主一身之氣而朝百脈,能協助心臟推動血液運行。脾統血,可統攝血液運行于脈內而不逸出脈外。肝藏血,可調節血量,又主疏泄,則氣行而血行。所以血液循環,是心、肺、脾、肝等臟器生理功能相互協調,共同完成的。其中任何一個臟器的功能失調,都可以導致血液的循行失常,致使出血,或血運遲緩,或運行不暢而形成血瘀。另外,血的或寒或熱等,更是直接地影響著血液運行的或遲或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