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人俯臥位 (l)推法。醫生兩手全掌著力,分別置于脊柱兩側,沿足太陽膀胱經從第一胸椎至腰骶部反復推摩5-7次。 (2)滾揉法。醫生兩手掌指交替著力,置于脊柱兩旁自上而不,自下而上反復擦揉5-7次。 (3)點按肝俞、腎俞、命門,每穴約半分鐘。 3、病人坐位 (1)捏拿法。醫生一手扶一側肩部,另一手拇、食、中、無名指對稱捏拿后頸部,自上而下反復施術2分鐘。 (2)點按風地、印堂、太陽、人迎,每穴約半分鐘。 (3)叩法。醫生兩手四指交替叩擊頸項和肩、臂部,反復施術5-7次。要求叩擊手法要輕巧,速度要快。 注意事項: 囑咐患者生活要有規律,不能過度勞累,適當鍛煉,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少食或無食刺激的食物。后再將手收回成原半握拳狀。如此一滾一回有節律地著力按壓,滾動向前.頻率100次/分左右。滾動時力量要均勻,使手背之滾動壓力持續作用于被按摩部位上。均不可發生跳動、擊打或摩擦。滾法的作用較深,以達肌肉層為度。其作用面也較大,多用于軟組織面積較大和肌肉較豐滿的部位。此法一般單手與雙手交替操作,也可雙手同時講行,或借助器械操作。 滾法主要作用是舒筋活血,解痙止痛,強筋壯骨,滑利關節,緩解肌肉,筋膜的痙攣,消除疲勞。 三、捏拿類 有捏法、拿法、搓法、捉法。 1.捏法:將皮膚提起,作用于皮膚與皮下組織。捏法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和食、中兩指相對,挾提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進。手法強度可輕可重。輕的,患者感到溫和舒展;重的,患者則感到酸脹。頻率可快可慢,快老l00次/分以上,慢者 30~60次/分。另一種手握空拳狀,用食指中節和拇指指腹相對,挾提皮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進。捏法可用單手操作,也可用雙手操作。捏法常用于治療小兒疾患,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也可用于成年人接摩。 2.拿法:用拇指與食、中指或其它手指相對做對應鉗形用力,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做一收一放或持續的揉捏動作。拿法不同于捏法,力量集中指尖上,而是指腹和手指的整個掌面著力。使用拿法時,腕要放松靈活,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在拿法的同時可結合提法,提拿并用。多在提拿某~肌腹時用,作用力要與肌腹時用,作用力要與肌腹相垂直。即縱行肌腹橫向提拿,橫行肌腹縱向提拿。此類手法強度比較大,被治療者反應明顯,一般以提拿時感覺酸脹、微痛,放松后感覺舒展、輕快的手法強度合適。通常是做定點拿、揉、提的手法,也可做移動拿、揉手法。拿法可根據不同疾病、不同部位,采用 指拿、四指拿、五指拿和抖動拿等。速度可快可慢,要有節奏,要連續,不可忽快忽慢,忽輕忽重。 拿法的主要作用是緩解肌肉痙攣,調節、興奮神經,通絡散寒,消除疲勞等。
4/7 首頁 上一頁 2 3 4 5 6 7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