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茶馬古道西行第 9 頁
德格印經中心
茶馬古道上,瓦拉寺的做派并非出于偶然。壯麗的河山,祖祖輩輩代代相傳的知識、技能和智慧,如涓涓細流匯成長江黃河,終于孕育出一個璀燦的文化中心——德格印經院。這個經歷了10代土司、7位法王的努力建成的印經院體現了川藏公路上財富的集中、土司的勢力和康區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視野和魄力。繁衍承傳多達幾十代、經歷了上千年發展的德格土司向來自高自大,動不動就說:“郎德格,沙德格!币馑际翘焓堑赂竦奶,地是德格的地。也許在今天你可以笑話他是井底之蛙,但在275年前那樣一個偏遠之地,德格土司的所作所為確實稱得上“郎德格,沙德格”的。
相傳最早的德格土司是吐蕃藏王松贊干布的大臣噶爾·東贊的親兄弟。從公元617年嘎爾·東贊家族第一代開始,到1951年5月23日德格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時最后的德色烏嘎為止,1385年間,嘎爾·東贊家族世襲傳承54代。到第30代時,因受元朝帝師八思巴封賜為“四德十格之大夫”,“德格”由此得名,并演化為其統領地之地名。德格土司勢力最盛時曾先后統領今四川之德格、石渠、白玉以及西藏江達、鄧柯(已撤)、青海玉樹等地,并自封為國,稱德格王。17世紀初,德格土司被蒙古王固始汗封賜為“德格僧王”,正式成為政教首領。因而德格土司除家族之外,還有土司系24代,法王系14代。在德格土司統治時期,出現過多杰加波、巴希、曲杰久勒、白日青則、土登曲英多吉等5位帝師、國師或灌頂大師。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42世德格土司卻吉·登巴澤仁決意興建一座印經院。這絕不是他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的個人素質、文學造詣、醫學成就以及他的整個家族對佛的虔敬之心的集中體現。早在德格印經院建立之前26年,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以前,德格土司已出資雕刻了大約1500塊印版,主要是梵文、烏都爾文、藏文三文合璧的《般若波羅密多經八千頌》。其中烏都爾文在印度已經失傳,與現在通行的烏都爾文已大不相同,至今仍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來到德格印經院研究古代烏都爾文;《般若波羅密多經八千頌》的藏文也是古藏文,和現代藏文也不相同。卻吉·登巴澤仁精通藏醫,從小深受佛教的熏陶,是一名虔誠的喇嘛教徒。為宏揚佛法,傳播佛教教義,他從衛藏地區先后請了許多名僧到德格講經傳法,其中以司徒·曲杰久勒起的作用最大。當時司徒·曲杰久勒在西藏、漢地、印度、尼泊爾都很有影響,是一位杰出的大佛學家、大學者、大繪畫師、大藏醫藥專家。他不但為德格印經院的創立出謀劃策,還擔任了德格印經院印版的校對工作,并于1750年主持了德格印經院的佛事活動及開光典禮。
德格印經院建成后,卻吉·登巴澤仁先后訓練了四五百名刻字工匠,主持雕刻了103函《甘珠爾》經和209函《丹珠爾》經。以后,經過歷代德格土司的經營,到解放前夕,整個德格印經院已有經版217000多塊,其中大部分木刻版手柄處還刻有德格土司的印章。直到今天,德格印經院不但與藏區另外兩大印經院——拉薩印經院、甘肅拉卜楞寺印經院三足鼎立,也是三家之首。踏進德格印經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方形天井周圍美輪美奐的頂飾、壁畫。從左邊木梯上樓以后,經過一小截走廊,跨上幾級黑乎乎的樓梯,就來到一間狹長的經版庫,兩邊的印版橫插在從地板頂到天花的一排排格子里,形成了一道印版組成的甬道,只有前方一個窄長的窗口透來幾縷光線,置身其間,你會覺得自己真的像個書蟲,龜縮在一層層書頁里。 在這個電子印刷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只有德格印經院還能活生生地向人演示什么是印,什么是刷。在這里,從印版的制作、雕刻到制墨、造紙、印刷、洗版、裝訂等等,所有手工操作都充滿古意,費時費力然而非常精美、珍貴。將山上挺直無節的紅樺木樹干鋸成一塊塊板材,用微火熏烤脫水后放到池中漚制,待次年三四月再取出來用水煮,再烘干、刨平,成為坯板,還要經檢驗合格才能入庫?贪婀そ扯际墙泧栏窨己撕Y選出來的,不但技法嫻熟,而且有較好的藏文和繪畫基礎。天長日久,德格縣及周圍村莊就出現了一些刻版專業戶,最突出的是金沙江那邊的江達縣古澤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為德格印經院刻版的工匠,至今還有“木刻之鄉”之稱。
德格印經院做的墨也散發著天然的木香。用當地生長的大杜鵑樹樹皮或大葉柳燒成煙墨,裝在木盒子里,要用的時候加入適量比例的水,慢慢攪拌均勻就行了。高級一些的經文則用朱砂印刷。我們在德格印經院一進門的天井里碰到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正在一個大鋁盆里刷洗印版上的朱砂,一盆水被洗下來的朱砂染成了紅色,像是還可用來作大幅圖畫的顏料,看起來很漂亮。少年身穿漢裝,但聲稱不懂一句漢語,是從德格縣城背后的果村翻山過來的,每天可得工錢7.5元?此樕蠏熘鴿M足的笑容,想起過去德格土司為了讓人將印版洗得更加徹底干凈,就在印刷前往印版上灑些金粉,誰將印版上的印墨洗得越干凈,誰得到的金粉也即工錢就越多。這倒是讓人自覺盡心盡力地干活的好辦法。
在德格印經院二樓廊廳里,一溜排著幾組印刷操作場。每兩個人一組,一高一矮相對而坐,中間隔著一塊放置印版的斜板。高坐的人負責在印版上涂墨,并接過印經紙準確地按在印版上。矮坐的一人一邊遞紙,一邊持卷布干滾筒,自上而下雙手推過,迅速揚起已印的書頁擺放一旁。每一組的兩個人動作基本都程式化了,配合默契,分別將古老的印與刷這兩道工序生動形象地展示在人們眼前。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