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茶馬古道西行第 2 頁
斜風細雨中的茶園
從成都出發不久,就來到了茶馬古道的起點——名山。名山縣的蒙山茶起源很早,是我國有文字記載最早的茶樹栽培地之一,這里不但出產專供皇室的貢茶,而且是過去茶馬互市中邊茶的主要生產基地。所謂邊茶就是專門用來跟藏族人民交換馬匹等物質的茶葉,其品質較為粗劣,遠遠不像專取嫩芽的蒙頂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之類那么講究、細致,大都是選用比較老的葉子烘焙而成。過去連發酵的工序也省略了。因為在背夫背著茶葉穿山越嶺的過程中,經過不斷的日曬雨淋,茶葉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就等于發酵了。名山所屬的雅安地區過去與藏族有著很深的淵源。據史書記載,早在唐宋時期,藏漢民族就在此地相互交換茶葉和馬匹,逐漸形成歷史上重要的茶馬互市大市場。藏區不產茶葉,但正如南宋人閻蒼舒所說:“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續文獻通考》卷二二)藏族人民所需的茶葉大部分來自雅安、名山、滎經等地,雅安的茶號如滬裕昌、余孕和、夏永昌、義興等,在藏區非常有名。
藏族稱茶為“甲”,這個詞從何而來呢?略加探尋可知古代漢藏文化結下的不解之緣。陸羽的《茶經》說:“一曰茶,二曰!笨梢姴刈宸Q茶為“甲”,實際上是漢語的音譯。因為古時藏區并不產茶。茶葉傳入藏區,正值藏文創始之時,對于漢地輸入的各種物產本無現存的詞匯,對茶的稱呼完全有可能借用漢語名稱。正如很早以來,藏族地區對漢地傳來的蔬菜沒有自己的命名,就一直借用漢語,將蘿卜直接稱為蘿卜,白菜就稱為白菜。直到今天,對電視、錄音機、臺球等現代化事物的稱呼也和漢語一樣。
藏民族自唐朝以來,尤其以宋代為盛,源源不斷地將畜產品、藥材運來雅安地區,交換茶葉、絲綢、布匹等,至今這一帶還流傳著許多有關藏漢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可稱之為“牦牛尾巴的故事”:
相傳在唐宋時期,內地演戲最寶貴的道具就是用牦牛尾巴做的假發,價格昂貴。于是藏族人民翻越千山萬水,來到雅安,用牦牛尾巴換他們所需的茶葉、布匹等,因而雅安形成了一個牦牛尾巴市場。牦牛尾巴藏語叫做“央阿”(yak—ang),所以雅安這一地名很可能就是藏語的音譯。
雅安、名山一帶的氣候如諺語所說:天天下雨天天涼。我們在蒙山頂上也恰逢下雨,正是這種多雨、溫暖的氣候適合茶葉生長,所以名山至今仍有1萬多個茶園,是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
過去沒有藏族開茶廠,有所謂“做茶的人喝邊茶,喝邊茶的人不做茶”。這次我們看到有位藏族在名山開了一家專門生產銷往藏地的茶葉的茶廠,除窩堆翻晾以外,都實現了機械化。當地給了這個茶廠一些優惠政策,茶廠也為當地解決了部分下崗工人的生計問題。可以說是茶馬古道上的現代新詩篇。
名山宋代茶馬司舊址。
![]() |
瀘定茶馬古道古鎮——摩西鎮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