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客—茶馬古道馬幫生涯》:滇藏茶馬古道及其馬幫
一、歷史悠悠的茶馬古道
每次打開地圖,我的視線立即會被亞洲大陸中部的奇異地貌所吸引。這里高山群峙,大江匯集,呈南北縱向,仿佛是地球母親緊蹙的眉頭。這就是著名的橫斷山脈。山脈西側,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土高原,東邊是奇妙的云、貴、川地區,南面是富饒的東南亞諸國。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橫斷山脈的險山惡水之間,在橫上世界屋脊的原野叢林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古道。我敢說它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令人驚心動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
踏上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石板上嵌有的二寸多深的馬蹄印歷歷在目,欲說風塵;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畫著各種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幾經滄桑。據說,有些跨越江河連接古道的鐵索吊橋和圓木架成的懸臂橋,便是由馬幫們的買路錢架設而成的。深山的洞穴中,陡巖下,時時可見森森白骨,我將在本書中寫到的主人公趙應仙老先生當年就親眼見過整架整架架在大樹上的白骨,那是雪山洪水卷走騾馬后留下的杰作。許多巖洞、道旁被火焰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傾拆著無數代馬幫風餐露宿、如歌如泣的傳奇經歷。沿途上了年歲的老人喝著酥油茶,用蒼涼的聲音向我們講述著千百年來茶葉入藏的故事……
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最險峻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茶馬古道。
中華民族擁有一個地理上自成格局的生存空間:西、北部有雪嶺大漠,東、南部臨無際滄海,西、南面則是大山大江橫亙。要發展,要交流,就必須打破地理環境的拘束。“茶馬古道”作為大西南地區聯接地域文化,打通對外交流途徑的道路,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我一直在想,大約二千年前西漢時的張騫出使西域時,在那兒突然看到產自中國漢地的邛竹杖等等,會是怎樣的驚訝。他據其實地見聞,提出:在陸路交通方面,除了從敦煌至哈蜜,由天山南北兩路過蔥嶺、大月氏、大夏等地這一通道外,在西南還存在另一條對外交通途徑。于是,雄才大略,個性豪強的漢武帝于公元前109年、105年兩次用兵云南,征服了阻撓他實施交通印度計劃的昆明夷,大理、洱海一帶也隨之歸順,使古道一帶的地域第一次納人了中央王朝的勢力范圍。而其實,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藏族先民及氐羌族系中的各族群已經分布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帶,各族先民之間已經由山間谷道來來往往,并已存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及至唐時,樊綽在其《蠻書》中就清楚提到了由滇入吐蕃的道路,以后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和傳播,這條道路便成了名副其實的茶馬古道。
云南本是山茶科植物的家鄉,是茶樹的原產地。在西雙版納勐海縣南糯山、巴達山及勐臘縣易武、象明山區以及思茅一帶發現的一批家培和野生的被人們稱之為“茶王樹”的大茶樹證明了這點。它們的樹齡在800年以上。1980年在巴達發現的野生大茶樹,初步鑒定樹齡達1700年。而據歷史文獻載,1,200多年前南詔時的銀生、開南節度轄區(即今云南元江以南地區)內已盛產茶葉,是聞名遐邇的普洱茶產地。
也就在這一時期,生息于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古代藏族逐漸興起,向東發展的一支到達喜馬拉雅山南麓、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據藏族典籍載,他們已經獲得許多中華內地的名茶。茶葉一經傳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膩的特殊功能,頓使它成為肉食乳飲的藏民的生活必需品,上至王公貴人,下至庶民百姓,飲茶成風,嗜茶成性,紛紛竟相爭求。于是,一地產茶,一地需茶,聯系兩地之間的茶馬古道便應運而生。這正如絲綢之于絲綢之路。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