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茶馬古道西行第 3 頁
漫漫馱茶路
過去從雅安到瀘定要翻越高過萬丈的二郎山,路途十分艱險。那些身背一兩百斤茶包的人們,要徒步走到瀘定、康定,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民國時期入藏考察的劉曼卿這樣描述過:“自雅至爐則萬山叢脞,行旅甚難,沿途負茶包者絡繹不絕,茶一包重約二十斤,壯者可負十三四包,老弱則僅四五包已足。肩荷者甚吃苦,行數武必一歇,盡日僅得二三十里。”
瀘定境內的茶馬古道歷來有大路、小路之分。大路主要是騾馬馱運大宗貨物的通道,最早開辟于漢代的大路為興隆飛越嶺——沈村——德威——摩崗嶺——磨西——雅加埂。飛越嶺海拔2830米,雅家埂海拔3948米,還算是大雪山脈和邛崍山脈較低部位,相對較易翻越。當時沈村為貿易中心,派兵打仗也走這條路。清康熙四十五年建成瀘定鐵索橋,打箭爐(康定)形成貿易中心之后,增添了一條分路,即興隆——冷磧——瀘定橋——烹壩——回馬坪——冷竹關——黃草坪——大崗——頭道水——柳楊——打箭爐。大路運輸的物資除油米布糖酒外,主要是產自雅安、滎經一帶的茶葉,稱大路茶。即使號稱大路,從冷竹關翻大崗山的路也十分狹窄、艱險。俗語說:“跳蚤也可以把人蹬下崖子去。”至今這條道路的殘跡看來仍不免觸目驚心。
小路完全是用人力背運貨物所走的險而近的道路。總的線路是從天全經嵐安、馬鞍山到大渡河和打箭爐。清廷在瀘定橋設巡檢司,“設兵于橋東西兩岸,盤查過往行宄。朝夕啟開封鎖,稽查更甚嚴密”。規定凡進打箭爐茶包,一律需通過橋關驗引,無引或引茶不符都是違法,要受到處罰。小路路面窄,不通行騾馬,最初茶包只能豎著背,經整修后才能橫著背。背之前將茶包一層一層重疊,用竹簽貫穿,再用細篾編成背帶,套在兩肩上。這條路上運送的茶葉大都產于天全,稱小路茶。其實直到解放前,不管大路小路都有人背茶,人稱背子或背二哥。大路上騾馬歇的店叫腳店,背子們住的店叫客店。
我們在瀘定采訪到一位當過背子的李光榮。他今年82歲,從13歲至24歲都以背茶為生。一開始只能背3條茶包,到后來可背12條茶包,每條茶包大概有16斤。每個背子手里握一根丁字形背架子或稱拐架子,墩拐子,拐尖鑲著鐵杵。腳上穿著偏耳子草鞋。茶包上用竹片卡著一塊玉米餅,小布袋里放著一塊二三兩重的塊鹽,是途中進餐拌豆花的調料,胸前系著一個橢圓形小篾圈,專門用來刮汗水。最初,背子的兩肩和背心常會磨爛,只有到了客店后,用鹽水噴噴,直到雙肩和后背磨得起繭,磨成厚皮,才能稍緩痛苦。有時背子在路上哼哼自己順口編成的歌謠,訴說自己的苦悶和辛酸:
一出泥頭桅桿壩,老君關坡坡是難爬。
三天三個坪,九天到爐城。
隆巴堡去把醬油打,木瓜溝去拌豆花。
冷磧大橋頭把工耍,橙子坡坡實難爬。
破碉房的花生抓幾把,腰堂子的燒酒斟滿花。
甘露寺和尚沒答答,瓦角十里到大壩,皂角頂過去金釵花。
摩子溝有個曾幺大,大小兩路都要去拜望他。
攏了皇橋杵一下,過橋就是幾響刷。
打到大路人不談話,打到小路人卷他媽。
過河就歇白日壩,去就碰到沙皮娃。
沙皮娃的拐子勒得嚇,托得老子頭眼花。
渾水溝的蘿卜漲了價,弟兄們商量不吃它。
溜馬槽的坡坡難得爬,咱里才去把工耍。
象鼻子崗崗風吹沙,傘崗坪的涼水漲了價,小烹壩的豆花燉空花。
水打沙灣是河壩,大烹壩的臭蟲滿街爬。
黃金坪的坡坡軟塌塌,迥馬坪的房子矮爬爬。
打兒窩的石頭懶得耍,冷竹關盡歇女娃娃。
石門坎的梯梯實在多,大嘴上的涼水不好喝。
瓦斯溝去把青菜買幾把,涼水井的水還吃得下,
攏了大升航,算來銀子統身上,
攏了海盤石,算來將就吃,
攏了椒子崗,算來要貸帳。
一進東關口,大家邀約綁回手,
背大背,是勉強掙,對對羅羅吃一頓。
背子背上一百八,褲兒拉來挽疙瘩,
背子背得雜,就怕三個砸。
這些順口溜詳盡訴說了背二哥們悲慘的生活,他們身負兩百來斤的重擔,完全靠兩條腿在大山河邊的溝溝坎坎上上下下,吃青菜喝涼水,能夠抓幾把花生,斟些劣質燒酒就算是神仙過的日子了,在路上辛苦十多天,難免會瘦下來,挽起過長的褲頭。摩子溝的曾幺大是一位袍哥大爺,大路小路的背子都得到他那里去上供打點,不然連出賣勞力的機會也得不到。響刷本是瀘定人用來趕豬轟雞的竹制工具,這里用來形容背二哥過橋需繳付的苛捐雜稅,真是入木三分。瀘定橋修好后,除茶商向官府申領茶引,按引交稅之外,背茶過橋還要收費,每背銅錢十文,就連背捆柴火過橋,每背也要抽一根柴過關。李光榮他們從漢源泥頭到康定,視背負的輕重,來回需11天到14天,一天約三四十里,所得報酬為兩斗米;以錢幣結算,則每包茶運費1元左右,除去路上食宿費用,以背運10包計算,至多可得8元錢。出發時,泥頭茶商不付運費,到打箭爐以后交了茶才能領到運費,路上的花費有時還要靠高利借貸,利息高達10%。路上如果遇上風雨阻隔,疾病纏身,或遭到兵痞的勒索、土匪的搶劫和煙館的敲詐。不但所有的勞苦付之東流,還可能欠下債務。李光榮就在化林坪遇到過國民黨24軍的兵痞,一趟辛苦掙得的血汗錢被他們洗劫一空。這種日子李光榮至今想來還覺后怕。
解放后隨著川藏公路的建成、通車,背二哥們用人力運茶的生活即成為歷史。現在李光榮和比他大4歲的老伴生活在一起,家中四世同堂,總算是有個好結果。想起年紀輕輕就倒在路上的伙伴們,他不勝唏噓。
![]() |
瀘定橋石碑的碑文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飲食]吃螃蟹要喝兩種酒 10-11 [藥品]中醫擇時用藥有講究 10-08 [飲食]玉米的功效與作用 09-28 [飲食]助人長壽的四種食物 09-28 [嬰幼]寶寶接種后如何護理? 09-27 [男性]中年男性焦慮癥如何自我調節? 09-21 [飲食]吃螃蟹的四個健康吃法 09-21 [嬰幼]小兒哮喘治療應注意的五大誤區 09-20 [急救]寶寶吞食異物的急救方法 09-20 [男性]男性糖尿病可引發性功能障礙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