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中的養生法-古琴第 2 頁
調節情緒平衡臟腑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這九種氣機失調的形式統稱為九氣為病,也說明了人體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于臟腑經脈氣機失調所致,正如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所說:“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凡表里虛實,逆順緩急,無不因氣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氣。”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其功能主要表現在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等方面,而氣的運動又是臟腑經絡組織功能活動的體現。氣布散全身,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運動不息,不斷地推動和激發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外感六淫、內傷情志、過度勞傷等因素均可導致氣機失常,引起臟腑經脈功能的紊亂,從而發生諸多病證,因而氣的運動失常是很多病證發生的內在機理。
百病皆生于氣,而止于音。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人體氣機條達,氣血通暢,臟腑功能正常。氣機失調可導致各種疾病。古琴音樂“哀不至傷,樂不至淫”講究中正平和、和諧自然;運指調氣、意在弦外。古琴聲調、音色、節奏與人體的心律、心率、呼吸、血壓、脈搏等相一致,古琴音樂可以調節情緒,抒發感情,平衡臟腑功能。聽琴、彈琴可以修身、調性、養心,達到防病及調理身心健康作用。
古琴與女性養生
明代戲曲家李漁在《閑情偶寄·絲竹》對古琴女性性情的影響有這樣的描述:“絲竹之音,推琴為首。古樂相傳至今,其已變而未盡變者,獨此一種,余皆末世之音也。婦人學此,可以變化性情,欲置溫柔鄉,不可無此陶熔之具。”“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非他,膠漆男女,而使之合一;聯絡情意,而使之不分者也。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閣之生涼,遇繡窗之無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聽,或兩聲齊發,韻不參差,無論身當其境者儼若神仙,即畫成一幅合操圖,亦足令觀者消魂,而知音男婦之生妒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