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養生如何做
初夏養生如何做:耐熱鍛煉 避免傷濕 預防疰夏
初夏來臨,浙江省東陽名中醫、東陽市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吳允華提醒大家,這一時段是從春到夏的過渡階段,保健養生的方法也很多,做到如下三個方面,定有益身體健康。
耐熱鍛煉每天進行
吳允華說,研究表明,經常處于高溫環境中,熱應激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體的熱耐受力增強,再進入高溫環境中,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進一步研究還揭示,獲得或提高熱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進行耐熱鍛煉,即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鍛煉,以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境的目的。而初夏這一時段,日平均氣溫的變化正好符合“逐漸升高”的特點,所以是耐熱鍛煉的最好時機。
初夏耐熱鍛煉具體如下:每天抽出一小時左右室外活動,可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氣溫在25℃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環境,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每次鍛煉都要達到發汗的程度,以提高肌體散熱功能。但也不可過分,尤其當氣溫高于28℃、濕度高于80%時,要減輕運動量,以防中暑。同時,在這一時段內,要盡可能不用電風扇、空調(梅雨或濕度較大時,可用空調抽濕),使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2℃以上,濕度保持在60%左右。經過初夏一個多月的耐熱鍛煉,盛夏來臨之時,即使室內氣溫在28~31℃,室外氣溫在36~39℃以上,人體也不會感覺太熱。
防“濕”從初夏開始
吳允華說,初夏時節潮濕條件下產生的霉菌及其代謝物,經呼吸道吸入或攝食被霉菌污染的食物,即可引起呼吸道過敏癥狀,輕者鼻塞、流涕、打噴嚏,重者呼吸困難,喘息不止,并極易引發食物中毒。這種“濕”氣象條件,還極易誘發人體其他病癥,例如,一些風濕病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難忍、四肢無力的癥狀;同時還易引起舊傷復發,出現神經痛。中醫將導致人體生病的過高濕度稱為“濕邪”。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