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原則
夏季養生原則
1、夏季要養陽
《黃帝內經》說夏季應該“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我們指出夏季應該遵循的養生準則。養陽有兩個方面的含義:
陽是一種向外發散的狀態
夏天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繁華的季節,夏季養陽就是培養人體一種蓬勃向外發散的狀態。因此人們應該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相應,夏天可以適當晚睡而早起,積極地參加戶外的活動。不要為了躲避陽光而長時間待在房屋里。通過戶外活動鍛煉提高身體對暑熱的耐受性,并使陽氣得以宣發。暑熱的氣候容易使人煩躁,所以要注意養性,避免心急燥熱,通過運動發汗等方式把體內的郁悶宣泄出去,使身體順應夏季宣發生長的狀態。
養陽即養人體的陽氣
夏季氣候炎熱,陽氣外盛,尤其是南方地區高溫濕熱,涼茶成為人們最愛的飲品,無論男女老幼每天必飲數杯,以此來清暑熱。 人們卻不知夏季雖然氣候炎熱,但人體的陽氣處于外泄的狀態,即盛于外而虛于內,過度地飲用涼茶容易損傷脾胃之氣,引起食欲減少、胃痛、腹瀉等癥狀,長期服用可以損傷脾腎的陽氣,導致脾腎陽虛。同時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活動旺盛,汗出得較多,毛孔開泄,如果貪涼,如汗出后受風或空調過涼都更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而長夏的濕熱也最易傷及脾陽,所以不要認為夏天只有暑熱之邪,而恣食生冷,貪享寒涼。要注意養護陽氣,涼茶的配伍不要過于苦寒,尤其脾胃功能較弱的人更要慎服。濕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長夏季節高溫而多雨,濕病多見于這個季節。長夏與五臟的脾相通應,脾臟的稟性是喜歡比較干燥而厭惡濕邪,一旦脾的功能被濕邪所阻遏,則可能因為脾氣不能正常運化、氣機不暢導致體內水濕停聚,而出現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膚滲液、水腫、四肢不溫等各種癥狀。有的地方夏天有喝姜茶的習俗,就起到了養脾陽而除濕的作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