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時令疾病 第八節 夏季熱第 7 頁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注意防治各種疾病,特別是麻疹、泄瀉、肺炎、疳證等,病后注意調理,恢復體質。
2.改善居住環境,注意調節室內溫度,保持涼爽,或易地避暑。
二、護理
注意營養,飲食宜清淡,多補充水分,可用西瓜汁、銀花露、綠豆湯等代茶。高熱時可適當用物理降溫,常洗溫水浴,可幫助發汗降溫。避免著涼、中暑,防止并發癥。
[現代研究]
蔣治平.治療。畠合募緹24例的臨床觀察.中醫雜志1987;28(2):21
患兒24例,隨機分二組,各12例。一組用加減五葉蘆根湯:佩蘭2g,藿香葉、薄荷各3g,參須5g,麥門冬、蘆根、天花粉各log,鮮荷葉15g,煎湯,每日1劑,分2次服。二組用清暑益氣湯:黃連1.5g,麥門冬、粳米各log,.鮮荷梗、鮮西瓜皮各30g,石斛、參須各5g,知母、淡竹葉各3g,甘草1s,煎煮以粳米熟為度,每日1劑,分2次服。兩組患兒均治療5天,第6天停藥觀察三項主要癥狀、體征(體溫、飲水量、尿量)的改善情況,以評價療效。結果:加減五葉蘆根湯組治療前三項主要癥狀總平均分為7.84,治療后總平均分為1.63,治療后較治療前平均減少6.19土0.66,治療前后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治療結果痊愈4例,好轉6例,無效2例。兩組比較療效,以加減五葉蘆根湯組為優。
趙秀清.中藥治療小兒夏季熱24例.上海中醫藥雜志1990;(9):14
將夏季熱辨證為兩型:暑傷肺胃型(16例)表現為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少或無汗、唇干、舌紅苔少或苔剝,治宜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藥:生石膏、知母、荷梗、麥冬、香薷等,氣虛加西洋參或參須。脾氣不振型(6例)表現為發熱、口渴、多飲、多尿、面色少華、納差、舌淡紅苔少或薄白、脈細無力,治宜益氣健脾、·清熱解暑,藥用西洋參、白術、茯苓、葛根、香薷、扁豆等,尿清長加桑螵蛸、菟絲子。治療結果:暑傷肺胃型治愈9例,好轉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1.2%;脾氣不振型治愈5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100%。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