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疾病 第四節 臁瘡第 3 頁
(二)濕熱下注瘡面色暗或上附膿苔,膿水浸淫,穢臭難聞,四周漫腫灼熱,或伴濕瘡癢痛相兼;甚者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苔黃膩,脈細數。
辨證分析:本有局部氣血瘀滯,復因破損,濕熱毒邪入侵,日久熱勝肉腐,則瘡面膿水浸淫,穢臭難聞;濕熱為患則漫腫灼熱,或發濕瘡,癢痛相兼;嚴重者正邪交爭,則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為氣血瘀滯所致;苔黃膩、脈細數為濕熱為患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和營消腫。
方藥:三妙散合萆蘚滲濕湯加減。
(三)脾虛濕盛病程日久,瘡面色暗,有少許滲液,患肢浮腫;食納欠佳,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膩,脈沉無力。
辨證分析:病程日久,濕邪久戀,損傷脾胃,脾氣虧虛,運化無力,濕邪內生,則瘡面色暗,少許滲液;脾虛濕困,則患肢浮腫;脾虛運化無力,則食納欠佳,腹脹便溏;脾虛則氣血化生乏源,故面色少華;舌淡苔膩、脈沉無力為脾虛濕困之象。
治法:健脾利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合三妙散加減。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