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肛門直腸疾病 第七節 息肉痔第 3 頁
(二)濕熱下注大便帶血,血與粘液相混,大便時腫物脫出,肛門墜脹或腹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數。
辨證分析:濕熱之邪下注肛門直腸,與濁氣互結發為腫物;濕熱內蘊,傷及腸絡,則大便帶血;濕邪為患則血與粘液相混;濕熱為患,日久傷及正氣,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加之濕熱下趨,則大便時腫物脫出;濕熱蘊結,氣血不暢,則肛門墜脹,腹部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或弦數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革蘚滲濕湯加減。
二、外治法
灌腸法適用于多發性息肉。用5%一6%明礬液50一l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或取烏梅、五倍子、紫草、貫眾各15g,牡蠣、夏枯草、海浮石各30g,共煎水200mL,每次l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
[其他療法]
一、注射療法
(一)適應證適用于小兒無蒂息肉。
(二)操作方法術前19’oo肥皂水洗腸1—2次,患者取側臥位,局部消毒麻醉后,在肛鏡下找到息肉,新潔爾滅或絡合碘消毒,將6%一8%明礬溶液或5%魚肝油酸鈉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藥0.3—0.5mL,術后控制大便2天,常規使用抗生素2—3天。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