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十六節 風熱瘡
風熱瘡是一種斑疹色紅如玫瑰,脫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膚病。中醫文獻中又稱之血疳瘡、風癬、母子瘡等!锻饪普凇吩疲骸帮L癬如云朵,皮膚嬌嫩,抓之則起白屑。……初起消風散加浮萍一兩,蔥豉作引,取汁發散。久者服首烏丸、蠟礬丸,外搽大黃膏,用槿皮散選而用之,亦可漸效!薄夺t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風癬,即年久不愈之頑癬也,搔之痹頑,不知痛癢!北静∫缘t色或黃褐色圓形或橢圓形斑,其長軸與皮紋一致,上覆以糠秕狀鱗屑,先有母斑后有子斑為臨床特征。好發于春秋季節,多見于青壯年。有自限性,一般4—6周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少數患者病程長達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相當于西醫的玫瑰糠疹。
[病因病機]
過食辛辣炙博,或情志抑郁化火,導致血分蘊熱,熱傷陰液而化燥生風,復感風熱外邪,內外合邪,風熱凝滯,郁閉肌膚,閉塞腠理而發病。
[診斷]
部分患者皮損發生前可有全身不適、頭痛咽痛等前驅癥狀。皮損初發時常于軀干或四肢出現一橢圓形或圓形淡紅或黃褐色斑片,直徑約3—5cm,邊緣不整齊,上覆以少量粘著性糠秕狀鱗屑,長軸與皮紋或肋骨平行,此即為母斑,或稱先驅斑,母斑大多為1個,但亦可能為2—3個。母斑出現1—2周后,即在軀干及四肢近端出現多數與母班相同而形狀較小的紅斑,稱為子斑或繼發斑。子斑出現后,母斑顏色變得較為暗淡,皮損顏色不一,自鮮紅至褐色、褐黃色或灰褐色不等。好發于胸、背、腹、四肢近端及頸部,尤以胸部兩側多見,少數也可見于股上部,但顏面、小腿一般不發生,粘膜偶有累及。
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癢,少數完全不癢。一般無全身癥狀,但也有部分患者有周身不適,頭痛咽痛,輕度發熱,頸或腋下空格核腫大等全身癥狀。
本病有自限性,一般經4—6周皮損可自然消失,遺留暫時性色素減退或沉著斑,少數病例可遷延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痊愈,愈后一般不再復發。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