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第 24 頁
3.洗劑(混懸劑、懸垂劑) 用水和不溶性粉劑混合而成,一般含粉量30%一50%,用時須振蕩搖勻。有清涼止癢、保護、干燥、消斑解毒作用。適應于急性和亞急性表淺性無滲液的皮膚病。常用方藥有爐甘石洗劑、三黃洗劑,顛倒散洗劑、青黛散洗劑。若小兒面部皮損廣泛及冬天最好不用薄荷腦、樟腦等清涼藥物。
4.酊劑(浸泡劑) 以生藥用白酒或50%酒精浸泡5—20天后濾去其渣而成(也有用醋浸泡的醋劑),具有殺蟲止癢、收斂散風、活血消腫、刺激色素生長作用。適用于慢性瘙癢性皮膚病、色素脫失性皮膚病、脫發、手足癬等。常用藥物有百部酊、補骨脂酊、土槿皮酊等。用法為用棉棒蘸藥液,直接外涂皮損區,每天1—3次。皮膚薄嫩處或皮膚破損處禁用。冬天慎用,以防凍瘡。
5.油劑 為粉劑與植物油調成糊狀或以藥物浸在植物油中煎后濾去藥渣而成1)具有潤澤保護、解毒收斂、止癢生肌作用。主要適用于亞急性皮膚病有少量滲出、鱗屑、痂皮,或用于濕敷間歇期保護。常用藥物如青黛油、紫草油、三石散油、二妙散油等。以麻油調劑最佳。用法每日1—3次。
6.軟膏 將藥物研成細粉和固體的油類混合制成的一種均勻、細膩、半固體狀的外用制劑。具有保護、潤滑、殺菌止癢、軟化痂皮的作用。適用于一切慢性皮膚病、無明顯滲液之潰瘍面、急性炎癥結痂期、皸裂、苔蘚樣變及作皮膚的保護劑等。常用方藥如黃連膏、青黛膏、瘋油膏、生肌膏等。用法為每日薄涂2—3次,去痂時宜涂厚些。凡糜爛、滲出及分泌物較多的皮損忌用。
此外還有一些非藥物外治療法,如梅花針療法、針刺療法等,此處不作論述。
<< 上一頁 [21] [22] [23] [24] [25]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