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瘡瘍 第十一節 瘰疬
瘰疬是好發于頸部淋巴結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故名瘰疬。《薛氏醫案·瘰疬》云:“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頊腋間,結聚成核,初覺憎寒發熱,咽項強痛。”《河間六書·瘰疬》云:“夫瘰疬者.經所謂結核是也?或在耳前后;,連及頸頜,下連缺盆,皆為瘰疬,”其特點是多見于體弱兒童或青年,好發于頸部及耳后,起病緩慢。初起時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覺疼痛,以后逐漸增大,并可串生,潰后膿液清稀,夾有敗絮樣物質,往往此愈彼潰.形成竇道。本病相當于西醫的頸部淋巴結結核。
[病因病機]
常因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滯傷脾,以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結于頸項而成。日久痰濕化熱,或肝郁化火,下爍腎陰,熱勝肉腐成膿,或膿水淋漓,耗傷氣血,漸成虛損。亦可因肺腎陰虧,以致陰虧火旺,肺津不能輸布,灼津為痰,痰火凝結,結聚成核。
[診斷]
好發于頸項及耳前、耳后的一側或兩側,也有延及頜下、鎖骨上及腋窩等處者。
初期:頸部一側或雙側,結塊腫大如豆,較硬,無疼痛,推之活動,不熱不痛,膚似正常。可延及數日不潰。一般無全身癥狀。
中期:結塊逐漸增大,與皮膚和周圍組織粘連,結塊亦可相互粘連,融合成塊,形成不易推動的結節性腫塊。若液化成膿時,皮膚微紅,或紫暗發亮,捫之微熱,按之有輕微波動感。部分患者有低熱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后期:液化成膿的結塊經切開或自行潰破后,膿液稀薄,或夾有敗絮樣壞死組織。瘡口呈潛行性空腔,創面肉色灰白,瘡口皮色紫暗,久不收斂,可以形成竇道。此時部分患者出現低熱、乏力、頭暈、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癥;或出現盜汗、咳嗽、潮熱等癥:如膿水轉稠,肉芽轉成鮮紅色,表示將收口愈合。
輔助檢查:結核菌素試驗呈陽性,紅細胞沉降可增快。膿液涂片檢查可找到結核桿菌,必要時可作活組織病理檢查,有助于確診本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