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瘡瘍 第十節 走黃與內陷第 4 頁
內陷
凡生瘡瘍,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營血,內傳臟腑,稱之為“內陷”。
臨床以有頭疽并發內陷者較為多見,因此又稱為“疽毒內陷”。其特點是瘡頂忽然下陷,根盤散漫不收,膿腐不透或膿少而薄,伴邪盛熱極,或正虛邪盛,或陰陽兩竭的全身證候。因內陷的病因及臨床表現不同,又可分為火陷、干陷、虛陷三種類型。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根本原因在于正氣內虛,火毒熾盛,加之治療失時或不當,以致正不勝邪,反陷人里,客于營血,內犯臟腑而成。火陷型多由于陰液不足,火毒熾盛,復因擠壓瘡口,或治療不當,治療失時,以致正不勝邪,毒邪內陷入營;干陷型多因氣血兩虧,正不勝邪,不能釀化為膿,托毒外出,以致正愈虛,毒愈盛,形成內閉外脫;虛陷型毒邪雖已衰退,而氣血大傷,脾氣不復,腎陽亦衰,遂致生化乏源,陰陽兩竭。
[診斷]
多見于老年人,或既往有消渴病。尤易并發于腦疽、背疽患者。
一、火陷型多見于疽證1—2候(五日為一候)。局部瘡頂不高,根盤散漫,瘡色紫滯,瘡口干枯無膿,灼熱劇痛。伴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胸脅隱痛。
二、干陷型多見于疽證2—3候。局部膿腐不透,瘡口中央糜爛,膿少而薄,瘡色晦暗,腫勢平塌,散漫不聚,悶脹疼痛或微痛,伴發熱或惡寒,神疲少食,自汗脅痛,神昏譫語,氣息粗促。或體溫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頻數。
三、虛陷型多見于疽證4候。局部腫勢已退,瘡口腐肉已盡,而膿水灰薄,或偶帶綠色,新肉不生,狀如鏡面,光白極亮,不知疼痛。全身出現虛熱不退,形神萎頓。飲食日減,或者腹痛腹瀉,自汗肢冷,氣息低促,隨即陷入昏迷厥脫等脾腎陽虛之證。或見舌光如鏡、口舌生糜等陰傷胃敗證。
以上三種陷證,比較而言,火陷發生在疾病初起階段,邪盛熱極,預后較佳;干陷發生在潰膿階段,正虛邪盛,預后次之;虛陷發生在收口階段,正虛邪衰,陰陽兩竭,預后最差。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可達20X10的9次方每L以上,中性粒細胞80%一90%;血及膿液細菌培養多為陽性;血糖、尿糖均增高。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