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焦篇第 2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16:18 

4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溫毒、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
按仲景傷寒論原文,太陽病但惡熱不惡寒而渴者,名曰溫病,桂枝湯主之。
蓋溫病忌汗,最喜解肌,桂枝本為解肌,且桂枝芳香化濁,芍藥收陰 液,甘草敗毒和中,姜棗調和榮衛,溫病初起,原可用之,此處即變易前法,惡風寒者,主以桂枝,不惡風寒,主以辛涼者,非敢擅違古訓也。
仲景所云:不惡風寒者,非全不惡風寒也,其先亦惡風寒,迨既熱之後,乃不惡風寒耳。古文簡質,且對太陽中風熱時,亦惡風寒言之,故不暇詳耳。
蓋寒水之病,冬氣也,非辛溫春夏之氣,不足以解之。雖曰:溫病既惡風寒,明是溫自內發,風寒從外博,成內熱外寒之證,故仍舊用桂枝辛溫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熱之邪皆解矣。
溫熱之邪,春夏氣也。不惡風寒,則不兼寒風可知,此非辛涼秋金之氣,不足以解之,桂枝辛溫,以之治溫,是以火濟火也。故改從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法」。
”桂枝湯方:
桂枝”六錢、芍藥”三錢炒、炙甘草”二錢、生姜”三片大棗”二枚去核。煎法服法,必如傷寒論原文而後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湯之妙,反生他變,病必不除。
汪按麻黃桂枝,即系肺藥,故傳足不傳手,前人多不以為然,但人之經絡相通,而天之感氣則異,故治法不同也。
”辛涼平劑銀翹散方:
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淡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右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氣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蓋肺位最高,藥過重則過重則過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藥輕之患,故從普濟消毒飲,時時輕揚法。今人亦間有用辛涼法者,多不見效,蓋病大藥輕之故,一不見效,遂改弦易轍,轉去轉遠,即不更張緩緩延至數日後,必成中下焦證矣。胸膈悶者加藿香三錢,郁金三錢,護 中。渴甚者加花粉。項腫咽痛者加馬勃、元叁。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錢,側柏炭三錢,梔子炭三錢。咳者加杏仁利肺氣。
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 ,加細生地麥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黃芩梔子之苦寒,與麥地之甘寒,合化陰氣,而治熱淫所勝。
”方論
按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蓋病在手經,徒傷足太陽無益也。
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發其表亦無益也。
且汗為心液,心陽受傷,必有神明內亂,言語顛狂,內閉外脫之變,再誤汗,雖曰傷陽,汗乃五液之一,未始不傷陰也。
傷寒論曰:尺脈微者為 虛,禁汗,其義可見。其曰傷陽者,特舉其傷之重者而言之耳。
溫病最善傷陰,用藥又復傷陰,豈非為賊立幟乎?此古來用傷寒法治溫病之大錯也。
至若吳又可開首立一「達原飲」,其意以為直透膜原,使邪速潰,其方施於藜藿壯實人之溫疫病,容有愈者,芳香辟穢之功也。若施於膏梁紈褲,及不甚壯實人,未有不敗者。蓋其方中首用檳榔草果厚樸為君,夫檳榔子之堅者也,諸子皆降,檳榔苦辛而溫,體重而堅,由中走下,直達肛門中下焦藥也。草果亦子也,其氣臭烈大熱,其味苦,太陰脾經之劫藥也。厚樸苦溫,亦中焦藥也。豈有上焦溫病,首用中下焦苦溫雄烈劫奪之品,先劫少陰津液之理?知母黃芩,亦皆中焦苦燥, 藥豈可用乎?況又有溫邪游溢三陽之說,而有三陽經之羌活,葛根,柴胡,加法是仍以傷寒之法雜之,全不知溫病治法,後人止謂其不分三焦猶淺說也。
其「三消飲」,加入大黃、芒硝,惟邪入陽明,氣體稍壯者,幸得以下而解,或戰汗而解,然往往成弱證,虛甚者則死矣。況邪有在衛,在胸中者,在營者,入血者,妄用下法,其害可勝言耶?豈視人與鐵石一般,并非氣血生成者哉?究其始意,原以矯世醫以傷寒法治溫病之弊,頗能正陶氏之失,奈學未精純,未足為法。
至喻氏、張氏多以傷寒三陰經法治溫病,其說亦非,以世醫從之者少,而宗又可者多,故不深辯耳。
本方謹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訓(1)。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穢」之說,用東垣「清心涼膈散」辛涼苦甘,病初起,且去入 之黃芩,勿犯中焦,加銀花辛涼,芥穗芳香散熱解毒,牛蒡子辛平,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皆手太陰藥也。
合而論之,經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又謂「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又謂「病溫,虛甚死」。可見病溫者精氣先虛,此方之妙,預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以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葉氏立法,所以迥出諸家也。
”附注:(1)王安道溯洄集,亦有溫暑當用辛涼不當用辛溫之論,謂仲景之書為即病之傷寒而設,并未嘗為不即病之溫暑而設,張鳳逵集,治暑方亦有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池駿斂,不必用下之論,皆先得我心者。
5 太陰溫病,惡風寒,服桂枝湯已,惡寒解,馀病不解者,銀翹散主之。
馀證悉減者,減其制。
太陰溫病,總上條而舉而言也。
惡寒已解,是全無風寒,止馀溫病,即禁辛溫法,改從辛涼。
減其制者,減銀翹散之制也。
6 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咳,絡熱傷肺絡也。
身不甚熱,病不重也。
渴而微,熱不甚也。
恐病輕藥重,故另立輕劑方。
”辛涼輕劑桑菊飲方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
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叁二錢,犀角一錢。在血分者,去薄荷、葦根,加細生地、麥冬、玉竹、丹皮各二錢。肺熱甚加黃芩。渴者加花紛。
”方論
此辛甘化風,辛涼微苦之方也。
蓋肺為清虛之臟,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溫也。
今世僉用杏蘇散,通治四時咳嗽,不知杏蘇散辛溫,只宜風寒,不宜風溫,且有不分表 之弊。
此方獨取桑葉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於肝,故桑葉善平肝風。
春乃肝令,而主風,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馀。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故亦走肺絡,而宣肺氣。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補金水二臟,故用之以補其不足。
風溫咳嗽,雖系小病,常見誤用辛溫重劑,銷爍肺液,致久嗽成勞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於細」,必謹於微,醫者於此等處,尤當加意也。
7 太陰溫病脈浮洪,舌黃,渴甚,大汗,面赤,惡熱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脈浮洪,邪在肺經氣分也。
舌黃,熱已深。
渴甚,津已傷也。
大汗,熱逼「津液」也。
面赤,火炎上也。
惡熱,邪欲出而未遂也。
辛涼平劑,焉能勝任?非虎嘯風生,金飚退熱,而又能保津液不可;
前賢多用之。
”辛涼重劑白虎湯方生石膏”一兩研、知母”五錢、生甘草”三錢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溫三服,病退減後服,不知再作服。”方論義見法下,不再立論,下仿此。
8 太陰溫病,脈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扇者,白虎加人叁湯主之。
脈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叁。
浮大而芤,幾於散矣,陰虛而陽不固也。
補陰藥有鞭長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陽,人叁固正陽,使陽能生陰,乃救化源欲絕之妙法也。
汗涌鼻扇脈散,皆化源欲絕之徵兆也。
”白虎加人叁湯方即於前方內,加入叁三錢。
9 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
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白虎之禁也。
按白虎 悍,邪重非其力不舉,用之得當,原有立竿見影之妙,若用之不當,禍不旋踵。
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誤事機。孟浪者,不問其脈證之若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 馀之多。應手而效者固多,應手而效者亦復不少,皆未真知確見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無準的也。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