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焦篇第 8 頁
www.ibe2005.net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7-3-19 12:16:18 

十二、補秋燥勝氣論
59按前所序之秋燥方論,乃燥之復氣也,標氣也。蓋燥屬金而克木,木之子,少陽相火也,火氣來復,故現燥熱乾燥之證。又靈樞謂丙丁為手之兩陽合明,辰已為足之兩陽合明,陽明本燥標陽也。前人謂「燥氣化火」。經謂「燥金之下,火氣承之」。皆謂是也。案古方書無秋燥之病,近代以來,惟喻氏始補燥氣論,其方用甘潤微寒。葉氏亦有燥氣化火之論,其方用辛涼甘潤。乃素問所謂燥化於天,熱反勝之,始以辛涼,佐以甘苦法也。
瑭襲前人之舊,故但敘燥證,復氣如前,書已告成,竊思與素問燥淫所勝不合,故雜說篇中特著燥論一條,詳言正化對化勝氣復氣以補之,其於燥病勝氣之現於三焦者,究未出方論,乃不全之書,心終不安,嗣得沈目南先生醫徵溫熱病論,內有秋燥一篇,議論通達正大,茲采而錄之於後,間有偏勝不圓之處,又詳辨之,并特補燥證勝氣治法如左。
再按勝復之理,與正化對化從本從標之道,近代以來,多不深求,注釋之家,亦不甚考,如仲景傷寒論中之麻桂姜附治寒之勝氣也,治寒之正化也,治寒之本病也。
白虎承氣治寒之復氣也,治寒之對化也,治寒之標病也。馀氣俱可從此類推(1)。
沈目南燥病論曰:天元紀大論云「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蓋六乃風、暑、濕、燥、火為節,五即木、火、土、金、水為制,然天氣主外,而一氣司六十日有奇,地運主內,而一運主七十二日有奇,故五運六氣合行而終一歲,乃天然不易之道也。內經失去長夏傷於濕,秋傷於燥,所以燥證湮沒,至今不明,先哲雖有言之,皆是內傷津血乾枯之證,非謂外感清涼時氣之燥。
然燥病起於秋分以後,小雪以前,陽明燥金,涼氣司令。經云「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 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 楚A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 。據此經文,燥令必有涼氣感人,肝木受邪而為燥也。
惟近代喻嘉言昂然表出,可為後世蒼生之幸,奈以諸氣 郁,諸痿喘嘔, 不止而出白血者,謂之燥病,此乃傷於內者而言,誠於外感燥證不相及也。
更自制清燥救肺湯,皆以滋陰清涼之品,施於火熱刑金,肺氣受熱者宜之。若治燥病,則以涼投涼,必反增病劇,殊不知燥病屬涼,謂之次寒,病於感寒同類,經以寒淫所勝,治以甘熱,此但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乃外用苦溫辛溫解表,寒冬月寒令而用麻桂姜附,其法不同,其和中攻 則一,故不立方。
蓋內經六氣,但分陰陽主治,以風熱火三氣屬陽同治,但藥有辛涼苦寒咸寒之異,濕燥寒三氣屬陰同治,但藥有苦熱苦溫甘熱之不同,仲景所以立傷寒溫病二論,為大綱也。蓋性理大全,謂燥屬次寒,奈後賢悉謂屬熱,大相徑庭,如盛夏暑熱薰蒸,則人身汗出 ,肌肉潮潤而不燥也。冬月寒凝肅殺,而人身乾稿燥冽,故深秋燥令氣行,人體肺金應之,肌膚亦燥,乃火令無權,故燥屬涼,前人謂熱非矣。
按先生此論,可謂獨具只眼,不為流俗所泊沒者,其責喻氏補燥論,用甘寒滋陰之品,殊失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之法,亦甚有理,但謂諸氣 郁,諸痿喘嘔, 不止出白血,盡屬內傷,則與理欠圓。蓋因內傷而致此證者固多,由外感馀邪在絡,轉化轉熱而致此證者亦復不少。瑭前於風溫 嗽條下,駁杏蘇散,補桑菊飲,方論內極言「 久留邪致損」之故,與此證同一理也,謂清燥救肺湯,治燥之復氣,斷非治燥之勝氣,喻氏自無從致辨,若謂竟與燥不相及,未免各就一邊談理。蓋喻氏之清燥救肺湯,即傷寒論中後半截之復脈湯也。
傷寒必兼母氣之燥,故初用辛溫甘熱,繼用辛涼苦寒,終用甘潤,因其氣化之所至而然也。至謂仲景立傷寒,溫病二大綱,如素問所云「寒暑六入,暑統風火,」寒統燥濕,一切外感,皆包於內,其說尤不盡然。
蓋尊信仲景太過而失之矣。若然,則仲景之書,當名六氣論,或外感論矣,何以獨名傷寒論哉?蓋仲景當日著書,原為傷寒而設,并未遍著外感,其論溫論暑論濕,偶一及之也。即先生亦補醫徵溫熱病論,若系全書,何容又補哉?
瑭非好辨,恐後學眉目不清,尊信前輩太過,反將一切外感,總混入傷寒論中,此近代以來之大弊,禍未消滅,尚敢如此立論哉。汪案謂善讀仲景之書,不獨可以治傷寒,并可以治六氣則是,謂仲景之書,已包六氣在內則非。
”附注:(1)太陽本寒標熱,對化為火,蓋水勝必克火,故輕載太陽司天,心病為多,未總結之曰病本於心,心火受病,必克金,白虎所以救金也。
金受病則堅剛牢固滯塞不通,復氣為土,土性壅塞,反來克本身之真,承氣所以泄金與土而救水也。再經謂寒淫所勝,以咸瀉之,從來注釋家,不過隨文釋義,所以用方之故,究未達出本論,不能遍注傷寒,偶舉一端,以例其馀,明者得此門徑熟玩內經,自可迎刃而解,能解傷寒,其於本論自無難解者矣。
由是推之六氣皆然耳。
60秋燥之氣,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化氣為濕,復氣為火。
揭燥氣之大綱,兼敘其子母之氣,勝復之氣,而燥氣自明,重則為寒者,寒水乃燥金之子也,化氣為濕者,土生金,濕土其母氣也。
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又曰「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按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故本論初未著燥金本氣方論,而於瘧疝等證,附見於寒濕條下。
葉氏醫案,謂伏暑內發,新涼外加,多見於伏暑類中,仲景金匱,多見於腹痛瘧疝門中。
61燥傷本臟,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弦無汗,杏蘇散主之。
本臟者肺胃也。
經有嗌塞而 之明文,故上焦之病自此始。
燥傷皮毛,故頭微痛惡寒也。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陽明之脈,上行頭角,故頭亦痛也。
咳嗽稀痰者,肺惡寒,古人謂燥為小寒也。肺為燥氣所搏,不能通調水道,故寒飲停而咳也。
鼻塞者,鼻為肺竅,嗌塞者,嗌為肺系也。
脈弦者,塞兼飲也。
無汗者,涼搏皮毛也。
按杏蘇散減小青龍一等,此條當與下焦篇所補之痰飲數條叁看。
再杏蘇散乃時人統治四時傷風咳嗽通用之方,本論前於風溫門中已駁之矣。
若傷燥涼之咳,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正為合拍。
若受傷寒夾飲之咳,則有青龍。
若傷春風,與燥已化火,無痰之證,則仍從桑菊飲,桑杏湯例。
”杏蘇散方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殼,甘草,生姜,大棗”去核,橘皮,杏仁。
”加減法無汗脈弦甚,或緊者,加羌活微透汗。汗後咳不止,去蘇葉羌活,加蘇梗。兼泄瀉腹滿者,加蒼術、厚樸。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熱甚加黃芩,泄瀉腹滿者不用。
”方論
此苦溫甘辛法也。
外感燥涼,故以蘇葉、前胡辛溫之輕者達表。
無汗脈緊,故加羌活辛溫之重者微發其汗。
甘桔從上開,枳杏前芩從下降,則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
橘半茯苓逐飲,而補肺胃之陽。
以白芷易原方之白術者,曰術中焦脾藥也,白芷肺胃本經之藥也。
且能溫肌肉而達皮毛。
姜棗為調和榮衛之用。
若表涼退而 邪未除,咳不止者,則去走表之蘇葉,加降 之蘇梗。
泄瀉腹滿,金氣太實之 證也,故去黃芩之苦寒,加術樸之苦辛溫也。
62傷燥,如傷寒太陽證,有汗不咳不嘔不痛者,桂枝湯小和之。
如傷寒太陽證者,指頭痛、身痛、惡風寒而言也。
有汗不得再發其汗,亦如傷寒例,但燥較寒為輕,故少與桂枝小和之也。
63燥金司令,頭痛身寒熱,胸脅痛,甚者疝瘕痛者,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主之。
此金勝克木也,木病與金病并見,表 齊病,故以柴胡達少陽之氣,即所以達肝木之氣。
合桂枝而外出太陽。
加芳香定痛,苦溫通降也。
濕燥寒同為陰邪,故仍從足經例。
”桂枝柴胡各半湯加吳萸楝子茴香木香湯方
桂枝、吳茱萸、黃芩、柴胡、廣木香、人叁、生姜、川楝子、小茴香、白芍、炙甘草、
大棗”去核、半夏。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文章錄入:中醫五絕網 責任編輯:中醫五絕網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