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
□ 曹洪欣 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是我國醫療衛生保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其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在維護人民健康、防病治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保持和發揚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是中醫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正確認識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
中醫學起源和發展于中國,是中華民族研究人體生命過程以及維護健康、抵御疾病的科學,她蘊涵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人文與生命科學有機結合的系統整體的醫學知識體系。其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理論與辨證論治方法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具有鮮明先進性。中醫學先進的理論和實踐方法,在數千年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至今在維護人類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根據人體的健康狀況和生命信息把握疾病的動態變化,通過望、聞、問、切四診,采用“治未病”早期干預的理念與方法,有效地實現了維護健康、防止疾病發展的目的。第二,以辨證論治為主的個體化診療模式,實現了陰陽平衡、臟腑和調的以人為本的醫療保健目標。第三,強調天人相應,注重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和諧生存狀態為主的健康維護,是當代人類健康追求的方向。第四,具有中醫藥、針灸、推拿等豐富的診療手段和方法,治療中注重人體功能的調節,激發人的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同時,辨證用藥及針灸、推拿等非藥物療法具有效果可靠、毒副作用小等優勢。第五,中醫簡、便、驗、廉的診療手段在實現醫學目標中發揮重要作用,可有效地解決健康需求不斷增加、診療技術飛速發展與醫療保健費用不斷增高等矛盾。
保持和發揚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是中醫發展的重要任務
中醫發展的關鍵首先是正確認識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核心是自立自強,堅持主體發展,使中醫藥在人類健康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重點是推進繼承創新,有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優勢特色的發揮。
一、立足主體是中醫發展的根本
保持和發揚中醫理論與實踐的先進性,就要從根本上強化中醫主體發展意識,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中醫,兼容多學科研究成果,提高中醫防病治病能力,拓寬中醫服務領域,充分發揮中醫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體系。
提高中醫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能力,加強中醫醫療衛生保健服務體系建設,是中醫主體發展的核心內容。
1.提高中醫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能力
幾千年來,中醫學形成了獨特的養生保健理論與方法體系,至今在維護人民健康方面有效地發揮作用。然而,由于多種原因中醫學這些寶貴財富并沒有被廣泛應用,因此,全面開展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和技術的研究,推進發揮中醫養生保健的優勢是建設中醫醫療衛生保健體系的重點領域。全面推廣、普及和規范中醫養生保健理念、方法和技術,使“治未病”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對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延長預期健康壽命和預期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深入開展中醫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及重大疾病診療方法的研究,提高中醫診療重大傳染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及慢性疑難性疾病能力和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特別是加強中醫優勢病種的臨床研究,積極探索適合中醫自身規律的臨床研究方法,挖掘民間特色診療方法與技術,不斷提高臨床療效,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是全面提高我國醫療衛生保健水平的戰略選擇。
2.加強中醫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中醫醫療衛生保健體系,特別重視發揮中醫藥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保健體系中的作用,大力培養適宜人才,推廣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特色優勢,加強基層中醫醫療示范基地建設,拓寬中醫服務領域,提高城鄉社區中醫醫療衛生保健能力,促進“人人享有健康”目標的實現。
二、推進自主創新是中醫發展的動力
自主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靈魂。中醫學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的優勢領域,提高其自主創新能力,加強中醫創新體系建設也是中醫發展的靈魂與不竭動力。在保持和發揚中醫理論與實踐先進性的基礎上,要注重基于中醫臨床實踐的自主創新;基于文獻挖掘與理論研究的原始創新;有效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后再創新;正確認識與科學評價中醫創新,提高中醫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創新條件建設,是中醫發展的關鍵。
1.提高中醫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一批精干高效中醫藥創新團隊,建立適合自我選題、激勵自主創新的有效機制;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借鑒和吸收現代科學理念與方法,開展中醫學理論和科學研究方法的創新性研究;從中醫診療原理出發,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開展中醫養生保健、診療方法的技術創新,開展基于臨床研究的理論創新,全面提高中醫創新能力。
2.加強中醫創新條件建設
以建設國家中醫藥科學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實驗室等為重點,建設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核心的中醫知識創新體系和以科技企業為核心的中醫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一批代表國家水平的開放共享的中醫創新平臺,為中醫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條件保障。
正確認識、保持和發揚中醫理論與實踐先進性任務十分艱巨,我們必須自立自強、堅定主體發展信念,只有不斷提高中醫藥的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中醫藥知識普及能力與國際發展能力,中醫藥才能在促進人類健康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人物鏈接
曹洪欣,1958年生,醫學博士,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中藥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臨床與信息合作中心主任,《國際中醫中藥雜志》、《亞太傳統醫藥雜志》主編等。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一、二層次人選,國家傳統醫藥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黑龍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國百名杰出青年中醫銀獎、第三屆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被俄羅斯授予國際合作發展獎。主要從事中醫基礎理論的傳承與創新、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與中醫藥發展戰略等研究。先后承擔了國家863項目、973專項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0余項。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發表論文230余篇,主編學術著作28部。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