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聞病音”解
□ 孟琳升 包頭市杏林中醫研究院
《素問·玉機真藏論》云:秋令浮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秋脈浮而無力,是肺氣虛衰的表現,可見喘息、短氣或少氣、咳嗽、咯血。惟其“下聞病音”,歷代注家頗多理解:
1.肺胸有聲 楊上善注:“肺氣不足,喘呼咳而上氣,唾而有血,下聞胸中喘呼氣聲也。”王冰注:“下聞病音,謂喘息則肺中有聲也。”馬蒔也隨文唱和:“在下則肺中有喘息之音也。”肺虛本已氣少,難能布息,何來肺中反有聲音可聞?
2.喘息有聲 張景岳注:“下聞病音者,謂喘息則喉下有聲也。”有聲則為哮喘,喉下有聲,難道喉中無聲?
3.下排矢氣 姚止庵謂:“肺虛則氣浮散而急促,故為喘為咳。肺虛亦喘咳,世盡以實治者,非也。見血者,氣浮動血也。‘病音’注亦作喘息,誤矣。蓋氣下泄而多屁,故云下聞也。”僅以矢氣(屁)作解,未免太過局限。難道肺氣虛而所致泄瀉腸鳴,不為有聲?
4.又復一次 滑伯仁注:“上氣見血,下聞病音,為喘而咯血,次復咳嗽也,下,猶次也、復也。”再一次聽到咳嗽,表示反復發作,說雖近理,然與前后文意又似不合。
5.下虛呻吟 高士宗注:“肺脈不及則內虛,故令人喘,其呼出吸入皆少氣而咳。咳傷肺絡,則上氣見血。氣上不下,則下聞病音。病音,呻吟聲也。呻吟者,下虛也。”張志聰也謂:“虛氣上逆,則血隨而上行;虛氣下逆,則聞呻吟之病音。”呻吟之聲,本出喉咽,作“下聞”,頗為費解。且只有“氣上逆”致喘息不便,方始呻吟者,何見“氣下逆”而呻吟者?
筆者認為:下,相對上而言,凡鼻竅以下,統可謂之。病音,疾病狀態下的各種聲響、聲音。注家任何一說,都難能總括其要。因此,應當綜合諸家之說,始為妥貼。實踐可以證明,秋脈不及的實質,應當是浮而無力肺虛病機,臨證中,能夠聽到較為眾多的聲息之音:肺虛氣失流布可見咳嗽之音;為虛喘則喉鼻有低短“哈呲”之音;肺虛鼻不聞香臭可見鼻塞鼻鳴之音;兼哮喘則喉中有痰鳴之音;兼痰飲則胸、脅、脘、腹有痰水“轆轆”之音;氣虛下泄、腸虛失固則有泄瀉腸鳴水流之音;氣虛不攝則有矢氣與泄利同在的“氣利”之音;短氣呼吸不布,周身難得氣養,苦痛倦乏則有低怯的呻吟之音;肺氣不能下蔭于腎,母病及子而見腎主呻吟之音。總之,肺脈不及時,在上可見上氣肩息、咳嗽短氣、咳血諸證,在下可聽到各種相關的病理性聲音。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