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醫治療未病學科體系

□ 洪 蕾 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
治未病思想首現于《黃帝內經》,這種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遠的影響,是中醫學重要的理論基礎。
雖然中醫治未病歷史悠久,但其理論體系潛在、明確化不足。因此有必要梳理中醫治療未病學科的理論內涵和落實中醫治療未病學科的臨床治療學意義。
一、可行性
1.未病治療學的理論基礎早已根深蒂固孕育在祖國醫學理論體系之中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靈樞·逆順》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碧拼t家孫思邈把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弊掷镄虚g蘊涵著對“無事之前”的養生防病及欲病早調的觀點!安恢我巡≈挝床 钡乃季S方式已經確立。
《金匱要略》謂:“上工治未病……見肝之病,知肝傳未脾,當先實脾……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薄叭羧四莛B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指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其先安未病之臟和有病早治的既病防變思想,充實和豐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內涵,構成了中醫治療未病學科體系的理論框架。
2.治未病是中華民族文化
治未病一詞,學術淵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種文獻。如《周易》云:“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國語·楚語》曰:“夫誰無疾眚?能者早除之……為之關藩籬而遠備閑之,猶恐其至也。是之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無日矣。”強調了早期治療,防止傳變的重要性。
3.臨床實踐證明,防患未然的思路有積極指導意義
張仲景《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指出:“始萌可救,膿成則死。”大承氣湯“急下之”其旨并非獨治痞滿燥實,而是從整體出發,防止陽盛傷陰。又如清代醫家葉天士在《溫熱論》斑疹治療中強調,對腎水素虧,病雖未及下焦,但在處方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務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
4.醫學觀念轉變
醫學模式正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環境”醫學模式。疾病譜的改變、化學藥品的毒副反應、藥源性疾病、醫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發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不斷出現,中醫更凸顯優勢。診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醫療費用日趨高漲,為減少醫療保健費用的巨大投資,各國的醫療保健策略逐漸從以疾病為主導向以健康為主導轉變,我國也提出了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這種健康維護理念的變化與中醫治未病的主導思想息息相關。
5.政策支持:吳儀在2007年全國中醫衛生工作會上的講話,充分肯定了“上工治未病”的重要性。中醫治未病的理論體系和指導臨床運用的能力,也應該成為中醫發展的著力點。
二、必要性
1.目前醫學科學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決的問題,科技發展,環境污染,對人類造成的健康損害越來越顯現,SARS、艾滋、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預防更比治療重要,單純的修補醫學已經是很不適應今后的醫學發展,治療和防護兩手抓才是上策。
2.隨現代社會節奏加快,亞健康人群增多,“欲病”成為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預防為主的醫學理念轉變,為中醫治未病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3.治未病所體現的醫學學術優勢,有利于中醫學優勢發揮,應當是中醫學發展的著力點。
三、未病治療學的內涵與范疇
治未病主要指預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傳變、復發。治未病也不是時髦的語言文字和單純的臨床實踐。臨床運用更需要理論指導,建立未病治療學科體系,讓中醫治未病所體現的醫學學術優勢,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動力所在。
1.無病先防
①無病自調,重在養生強體、養生卸病
調理重在修身養性,一是調節人體生物鐘與自然界的諧調統一性,按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保養人體陽氣,與天地共陰陽,適應自然界變化而不;二是調節人體心理狀態與社會發展狀態的諧調統一性,按和諧順暢的目標,保養人體氣機,與社會發展共節奏,適應社會變化而不病。
②因病而防,重在有針對性的預防
一是預防接種,我國始于明代的用于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是世界醫學免疫法的先驅,奠定了因病而防的思想基礎和擴充了中醫治未病的方法。以此擴展因病而防,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預防疾病的傳染和流行都任重道遠。二是消除環境致病隱患。三是防衰老性疾病。生物的衰老是必然,機體老化易引發老年病。尤其是衰老性疾病引起和加速的原因多與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針對其引起的因素加以防范尤其重要。
2.既病防變
①有病早治(亞健康、亞臨床調理),是防在疾病未加重之時;
、谙劝参床≈K(臨床并發癥),是防在疾病未演變之時;
③病后止遺(臨床后遺癥);
、芊兰膊桶l(臨床發作性疾。
伴著新的健康理念治未病更有了深刻的現實意義,將成為本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領域。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已經顯示出學術優勢,關鍵在于建設中醫治未病學科體系,使其在理論上發展中升華,乃至于在中醫生培養的教學過程中得以落實,成為中醫學發展的著力點。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