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導讀
□ 蘇 禮 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
《醫方集解》是一部綜合性的中醫方劑學著作,系清代名醫汪昂所撰,書成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
汪昂(1615~1694年)系清代著名醫家,字讱庵,安徽休寧人。汪氏早年業儒,三十余歲時棄舉子業而潛心醫學,前后凡四十余年,撰有《醫方集解》、《本草備要》、《湯頭歌訣》、《本草易讀》等。其中《醫方集解》乃仿照宋代名醫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及明代名醫吳鶴皋《醫方考》編撰體例而成,內容簡明扼要,文字淺顯易懂,深為后世學醫者所喜讀愛。
《醫方集解》全書共分三卷,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選錄古今臨床常用方劑700余首,其中正方388首。并按方劑的功用性質分為補養、涌吐、發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殺蟲、明目、癰瘍、經產等21類。每方除列述方名、說明主治、介紹組成及附方加減之外,并引錄各家學說闡明方義。書后附有提供倉促救急的“急救良方”及養生參考的“勿藥元詮”。
主要學術特點及臨床指導意義
1.勤求博采,兼收諸家之長 汪氏嘗博覽諸家經史及歷代醫籍,在學術思想上主張勤求博采,兼收諸家之長。汪氏對醫圣張仲景的經方極為推崇,認為“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觸類擴而充之,不可計殫,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圍!薄夺t方集解》中,特別注重對仲景經方的選錄,全書21門中,大多數門類都以仲景經方為首選,發表之劑所收18首正方中,經方就占了6首。同時,汪氏也注意對歷代醫家方劑研究的成果的吸收和利用,宋代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明代吳鶴皋的《醫方考》,都是其編輯《醫方集解》的范本。
2.注重實用,尊古而不非今 《醫方集解》選方,以“諸書所共取,人世所常用”為宗旨,用藥以簡明專一、正中和平為首選,即使有一二攻堅瀉熱的“厲劑”,也必須是病情所必需者。對于藥味幽僻,采制艱難,及所治屬奇癥怪病,以及未經后人實踐驗證的古方、藥味龐雜超過20味者,則概不選錄,總之以簡明實用為原則。這就保證了《醫方集解》所載之方,大多是用藥平實、療效確實,臨床上用得上、用得起的好方。汪氏尊古而不非今,對于后世醫家所創制的新方,只要理論上有一二新意,實踐上證明有效,也多方采擷,加以選錄。諸如《局方》之藿香正氣散、李東垣的益氣聰明湯、羅謙甫的秦艽鱉甲散、邵應節的七寶美髯丹等等,至今仍是廣大臨床醫生的習用方。
3.獨抒己見,按語別出心裁 汪氏認為,古今方書,至為繁多,然立法制方、藥性配伍、制劑方義,鮮有發明,不便于醫者理解其制方之原理,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因而在《醫方集解》每首醫方之下,專列集解一節,選擇諸家方論,專題加以評說。汪氏的集解,簡明扼要,切中肯綮,有助于讀者掌握制方用方的真諦。如大補陰丸方集解云:“此足少陰藥也。四者皆滋陰補腎之藥,補水即所以降火,所謂壯水之主,以助陽光是也。加豬脊髓者,取其能通腎命,以骨入骨,以髓補髓也。”短短幾句話,把大補陰丸的方義闡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除一般的正面評述之外,汪氏還以“昂按”的形式,對有關方劑中特別需要說明的問題獨抒己見。汪氏的按語,大多注重反思,別出心裁,對于讀者正確理解方義,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
如何學習和應用《醫方集解》
1.全面學習,重點掌握 《醫方集解》作為一部中醫臨床人才必讀的方劑學專著,需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學習,并在全面學習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全書所載700余首方劑中,388首正方應當是需要著重掌握的要點。而每首方劑中,其主治、來源、適應證、藥味組成、炮制方法、方義和附方,都是需要全面學習的內容。利用歌訣幫助記憶,一直被認為是學習中醫方劑的一條捷徑。汪氏曾編有《湯頭歌訣》一部,可以參考使用。如果方便的話,在全面學習、重點掌握的基礎上,自編一套《醫方集解》歌訣,以便應用。
2.旁搜博采,由博反約 《醫方集解》是一部理、法、方、藥緊密結合,辨證論治相互貫通的方書。“雖名方解,然而病源脈候、臟腑經絡、藥性治法,罔不必備!彼杂腥丝偨Y“此書之長,在于辨證論方!蓖羰系谋孀C論方,上自《黃帝內經》、《傷寒論》之旨,下逮金元四大家諸賢之論,匯集數十家方劑研究之精髓,并參與己見,博觀約取,從而達到了裁議精當、融會貫通的境地。借鑒汪氏旁搜博采,由博反約的方法學習《醫方集解》,應當是把握《醫方集解》精神實質的一條重要途徑。
3.驗證臨床,發展創新 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臨床實用,是《醫方集解》的最主要的編撰特色。學習《醫方集解》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正確把握中醫基本方劑的制方規律、藥性方義、應用要點,發展創新中醫的方劑理論,提高中醫的臨床療效。學習應用前人的方劑,重要的是學習其方法,把握其規律,緊密結合臨床脈證,巧加化裁,靈活運用。切忌膠柱鼓瑟,不知變通,“拘執死方以治活病”,以致貽誤病情,“誤世殃人”。此外,近代以來,乃至當代,中醫方劑應用和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醫方集解》中所涉及方劑的文獻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劑改研究的報道數以萬計,這些都需要及時了解和借鑒,從而不斷促進中醫方劑學的創新和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中醫方劑博大精深,《醫方集解》中所載,畢竟只是各科各門的代表方而已。個別醫方的選錄與評按,也還存在有不盡妥當或不合時宜的內容,讀者在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應注意加以鑒別和摒除。
- 相關文章
-
《丁甘仁醫案》導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