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醫學史研究與科普
□ 張瑞賢 中國中醫科學院
很少有人直接把醫學史研究與科普聯系起來看待,而實際上二者密不可分。
醫學史研究的目的、方向
醫學史研究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其目的不僅是為當今的醫學研究提供借鑒,更不僅是醫史研究工作者的學術交流,其服務對象不僅是醫務工作者、醫史研究工作者,還應該包括醫學臨床工作者、醫學教育工作者、醫政管理工作者、衛生政策制定者、醫藥產業經營者、廣大醫史愛好者等等。醫學史的對象不應僅僅局限在從事醫學史研究的小圈子中,而應該是服務大眾的,否則醫學史的研究就會走進一個孤芳自賞的死胡同。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柯林武德的著名論斷,“因此,歷史就是活著的心靈的自我認識”。柯林武德的所謂“當代史”是指自我認識在歷史中的再現。而要把這種再現歸結為歷史本身,重心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當代史對歷史的全面涵蓋。柯林武德的論斷來源于克羅齊的“歷史決不是關于死亡的歷史,而是關于生活的歷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當我們搞清楚這些論斷后,關于醫學史的服務對象和目的、方向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歷史是為當今服務的,是活著的歷史。
科普的層次、要求
科普的概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變化的,科普不能把讀者當成什么都不懂,而應該有交流與互動。
現代科技革命最早發生于西方國家,而科普也是在那里起步的。在國外對科學普及的歷史上,西方主流科學的大眾傳播形式曾經歷過由“知識的傳播”到“科普”的發展過程。20世紀,科學普及事業又經歷了一個廣義化、全面化和系統化的過程,由“公眾理解科學運動”階段,進入了一個新的形態:“科學傳播”。
根據樊洪業先生的研究,“傳統科普”的特點是:“第一,科普理念,是從主流意識形態的框架中衍生出來的。第二,科普對象,定位于工農兵。第三,科普方針,須緊密結合生產實際需要。第四,科普體制,中央集權制之下的一元化組織結構。”于是,可以推測傳統科普的立場是“國家”,即從事傳統科普一切從維護國家、政權利益的角度著眼。
而20世紀60年代起,對科學和環境、科學和人類之間關系的審視導致公眾對科學議題的全面參與,科學知識和公眾、科學家和公眾之間由過去的自上而下、簡單的灌輸和接受的關系轉變為一種新型關系。科學技術的傳播工作從過去的單純的科學技術普及向公眾理解科學技術轉變。科學家和科學團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科學的社會價值。學者們將這種關系稱之為“公眾理解科學”。
20世紀90年代起,“科學傳播”的概念深入人心,科學傳播是指科學資料、科學知識、科學情報的交流、傳播和共享活動。近年來,流行的觀點則把科學傳播定義為:“科技知識信息通過跨越時空的擴散而使不同的個體間實現知識共享的過程。”并按傳播渠道把科學傳播分為四種:專業交流、科學技術教育、科技普及和技術傳播。也有學者認為“科學傳播”是用“多元、平等、開放、互動”的傳播觀念來理解科學、對待科學。它主要注重把科學傳播的引入看成是一種觀念的轉變。
在中國,科普三個階段的內容同時都存在,籠統地可以將以上認為是科普的三個層次。這里不展開討論。這里強調的是,醫學史與科普的結合,在內容上不單單是講故事,講幾個“世界第一”、“中國之最”,編寫一些醫學家的勤奮事跡和美好醫德。更重要的是讓大眾理解什么是中醫學,歷史上的中醫是如何產生發展的,中西醫的異同及其原因等等更高層次的普及。其讀者對象既有病人,又有醫生,更有社會各界群眾以及政府成員等。
史料的來源
以往醫學史研究中,所采用的史料大部分來自醫藥古籍,其次是史書,再其次是目錄書,較少使用地方志、文集、筆記等。另一部分史料則來自地下的考古發掘,醫學史的前輩們利用這些史料為我們勾畫出了中國醫學史發展的框架,使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醫學史發展的梗概。他們的工作已經做到極致,常使初學醫學史的人認為醫學史已經研究殆盡,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進一步的研究了。
其實,古人給醫史研究留下的史料還有筆記小說、戲曲、詩詞、傳奇、方志等等,其中具有更大的信息量,需要嚴肅翔實的史實考訂。為使醫學史的作品不僅僅是脈絡骨架,除在寫作形式上的變化外,還應該積極地采用更加豐富多彩的材料。這些材料中往往包含著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有些看似荒謬的材料中,卻包含著極大的真實性,這就需要具有史家的慧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除文字的史料之外,在民俗中,民間諺語、禁忌、游戲、鬼神崇拜等等現象中仍然有許多醫學歷史的遺跡,需要去甄別、研究。
寫作的體裁
醫學史的成果除論文之外,尚應有小品、散文、詩歌、戲曲、電視片、故事片等。
醫學史工作的成果不應該僅僅是論文和論著,還有許多形式的體裁可供嘗試。近年來看到一些醫學史的論著已經非常通俗活潑,而電視片《戰痘記》等等也反映了醫學史的潛在陣地,更有人提出,中國的醫學史工作者為什么就不能寫出一部像韓劇《大長今》一樣的影視作品呢?
醫學史研究不僅需要見解獨到、考據精辟、充滿智慧才情的論文論著,也需要生動活潑、耐人尋味、增長知識、啟迪思考的科普文章。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