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醫藥國際標準化三原則第 11 頁
把握求同原則,做好傳統醫學定位
中、日、韓三國地理位置相鄰,文化互相影響,傳統醫學一脈相承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學者真柳誠通過對中、日、韓等國古典醫籍數據的比較研究發現,以中國為核心的漢字文化圈的醫學書籍,在大約1500余年的歷史中,先后傳播到韓國、日本等國,在這些國家中形成了各自的、但從理論到治療技術又均有極大共性的醫療知識體系,至今仍作為各國的“傳統醫學”而存在和使用著。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國的稱謂有所不同,中國稱為“中國醫學”、“國醫學”、“中醫學”;日本稱為“漢方”、“漢醫”、“漢方醫學”、“皇漢醫學”、“和漢醫學”、“東洋醫學”;韓國稱為“東醫”、“漢方”、“韓方醫學”、“韓醫學”。該研究通過定量化比較顯示:日、韓等國對中國醫學選擇性地吸納,進而推動了中醫學本國化,在強大的西洋文化影響下,多種因素促成了各國醫學與中國醫學性質上“相對化”的同與異。
根據大量的研究資料,目前學術界的共識是不管稱謂如何,日、韓“傳統醫學”源自中國古代中醫學,不僅在學術理論方面,而且在治療實踐方面,與中國古代中醫學全都一脈相承,但各自又有很大發展。
韓國李濟馬(1837-1900)受到中國《易》的四象說、《靈樞》體質論的啟示,創立了“四象醫學”學說。如《東醫壽世保元·四端論》有“五臟之心,中央太極也。五臟之肺脾肝腎,四維之四象也。”川原秀城在“朝鮮的四象醫學”一文中說,“不得不認為,李濟馬在建構四象人的體系時,除了《易》的四象說之外,他還深受到《靈樞》的體質論的影響。”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