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和胃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46例
【關鍵詞】 膽汁返流;并發癥;舒肝和胃湯;中藥療法
2004—2006年,筆者采用疏肝和胃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46例,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6例,男12例,女34例;年齡20~58歲;病程4個月~5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1]確定診斷。①均有典型的上腹痛,多為隱痛、脹痛,伴噯氣、口苦、泛酸;②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粗糙、糜爛,表面附有黃綠色膽汁;③組織學改變有比較特征性病理變化,活檢證實為慢性胃黏膜炎癥性改變。
1.3 治療方法 予疏肝和胃湯。基本方:枳殼12 g,降香10 g,白芍藥20 g,制延胡索20 g,香附10 g,甘松10 g,合歡皮15 g,川楝子15 g,旋覆花10 g,五靈脂10 g,甘草5 g。加減:上腹痛加娑羅子、佛手;腹脹加煨木香、萊菔子、厚樸、炒麥芽;泛酸加海螵蛸、瓦楞子;惡心欲嘔加法半夏、佩蘭。每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約500 mL,分早、晚2次溫服。30日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統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確定療效。治愈:癥狀消失,胃鏡檢查膽汁反流消失,胃黏膜炎癥消失或明顯減輕;顯效:臨床主要癥狀消失,次要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檢查膽汁反流消失;有效:癥狀好轉,胃鏡檢查膽汁反流明顯減少;無效:癥狀及上述檢查無明顯改善。
2 結果
本組46例,治愈16例,顯效14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1.3%。
3 討論
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中醫學胃痛、嘔吐、泛酸、嘈雜、胃痞等范疇。主要病機是肝失疏泄,膽汁疏泄失常,胃失和降,膽氣上逆。其本質為肝胃不和,肝胃氣滯。現代醫學認為,由于胃腸動力學改變或胃腸激素分泌異常,致膽汁反流入胃,胃黏膜受損而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的一種慢性炎癥[2]。所以臨床治療以疏理肝膽之氣機,使木疏脾健,胃氣得以和降,膽汁疏泄方能得順[2]。疏肝和胃湯中枳殼、香附、合歡皮疏肝理氣;川楝子散以疏肝理氣,以抑制肝火為先,以防氣郁日久化火劫陰之弊;降香、旋覆花合用,以降上逆之胃氣,使其氣順則膽汁下行[3];白芍藥合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3];延胡索醋制合甘松以加強止痛之力[3];五靈脂活血化瘀,散瘀止痛。諸藥合用,可促胃腸動力,且具有解痙止痛、消炎、保護胃黏膜之效。故應用疏肝和胃湯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取得很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貝政平.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S].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226
[2]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4,12(5):314-317
[3] 董昆山.現代臨床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74-76,50-53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