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中醫教育史的塵封檔案
□ 溫長路 中華中醫藥學會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王振國教授擔綱主編的《中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研究》一書(齊魯書社出版),我斷斷續續讀了半年之久。這部35萬言的文獻學著作,是山東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眾多學者智慧和辛勞的結晶,讀之令人振奮不已。它所 選擇的對醫學教育史的研究,是自古以來人們普遍關注的重大命題。
醫學教育作為整體國民教育的構成,在具有國之本、民之要一般屬性的同時,更具有貴人、尚德的特殊個性。這是因為“醫為人命所關……豈可聽涉獵杜撰,全無根柢之人,以人命為兒戲乎?”(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正如本書作者所考證的那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設置醫學教育與進行醫學考試的國家,三代之前屬于不自覺的粗放型,西周之后就逐漸形成并完善為自覺的制度型了。唐宋時期,醫學教育和考試達到了規范化的完備程度,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醫學科特色的特殊學科,在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領域都占據了非同尋常的一席。把鏡頭對準如此偌大的空間,去探求如此偌大的問題,前期的資料搜羅、匯集、篩選、甄別的工程之大已令人嘆為觀止,后期的梳理、加工和重新認知工作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本書的設計者、研究者、操筆者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他們的進程并最終到達勝利終點的。試想,如果沒有對中醫文獻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沒有精深的學術水平和知識底蘊,要完成這項在國內外尚屬第一次的嘗試,是萬不敢為也萬不能為的。
我以為,本書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我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形成的全程回顧,比較系統地歸納、分析、總結出這一領域不斷運動、變化的規律和特點,為今人對它的理智認識、能動把握、有效發揮提供可靠的資源,為現代中醫學的人才培養、學術傳承和發展創新提供有益的幫助。作者研究的成果告訴人們,我國古代的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方法是值得現代中醫教育與考試借鑒的,如浮動學制,不拘一格培養人才的理念;因人施教,師承帶徒的途徑;廣開才路,從民間選拔醫學人才的做法,以及規范命題、交叉命題、隨機命題的考試方法等,至今看來都是成熟的和可參照的模式。綜觀中醫教育與考試的歷史,有兩點經驗始終是在萬變之中保持不變的:其一是一貫重視對中醫典籍的學習,《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脈經》、《千金要方》、《本草綱目》等經典名著始終左右著中醫教育和考試的主流;其二是一貫重視對臨床實踐的考察,古往今來的名家巨匠,無不是在躬身實踐的拼搏中登上中醫藥學術高峰的。以上所說的是本書立意新穎性的表現。
本書的另一特點是表述上的系統性。它以斷代的方法,把自春秋以降至辛亥革命以前數千年間有關中醫教育與考試制度的研究作為本質的定位,比較全面地描繪出中醫教育與考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規律、意義及其繼承、發展、演變的脈絡。對于不同時代背景下史料中反映出的不同內容,作者采取的不是平分秋色的方法,而是根據史料記載中的主要事件、人物、典章、制度進行有側重的表述,文章之外體現出了作者靈活駕馭史料的能力和游刃有余的文字功底。這些資料中,有的側重于政府管理機構、管理法令的記錄,有的側重于教育規模、教育方法的表現,有的側重于人才選拔任用、考核升遷情況的描寫,有的側重于考試過程、考試內容的敘述,有的側重于教師素質、教學質量的說明,有的側重于醫者學識水平、行醫道德的分析等。其包含著的中醫教育與考試制度在不同時期的個性特點、變化趨勢、相互影響的內容,勾勒出了它們在歷史進程中階梯式漸進的基本軌跡。
很明顯,以上兩個特點是建立在占有資料的廣泛性這一基礎上的,這是本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從作者羅列出的目錄看,這部書直接引用的參考書目多達62種之多,所引資料涉獵史學、哲學、文學、醫學等廣闊的范疇,是一部以反映醫學教育與考試史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的縮影。仔細閱讀中發現,以上資料中還不包括大量的夾雜于經史子集中的內容,猶如考古工作者在泥土中搜尋瓦片、在山石中苦覓化石一樣,文獻研究工作中表現出的這種探賾索隱、精琢細磨的精神,是頗讓常人無法接受的,難怪有人稱他們是“屁股上磨出繭子的苦行僧”;蛟S,這正是造就王振國和他率領的精英團隊為中醫文獻研究表現出的百折不撓精神和博大胸懷的支柱和基石。
有人說,食果在味,品茶得鮮。作為初始的嘗試,《中國古代醫學教育與考試制度研究》一書還多少顯出些意猶未盡之感,如在資料的占有上還顯得不足,有橫拓縱展的前景;在一些表述上還顯得蒼白,有廣擴深掘的空間;在部分結構上還顯得松散,有緊固密施的潛力等。十年磨一劍,這柄運用三年時間即亮出的利劍已光華四放,只要堅持磨下去,相信一定會光彩照人!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