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治療皮膚病案2則
馬建國 山東曲阜市第二人民醫院
補中益氣湯出自《脾胃論》,由黃芪、人參(黨參)、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組成。功效調補脾胃,升陽益氣。筆者臨床中用治某些皮膚病,獲效顯著。
阿夫他口炎
賈某,男,37歲。2009年4月21日初診。上下唇內側發生5處約綠豆粒大圓形淺潰瘍,表面凹陷,上覆淺灰色薄膜,邊緣淡紅,疼痛進食尤甚,張口時流清稀涎液,反復發作半年余。其間曾用清熱瀉火中藥,數種維生素類西藥內服外用治療未愈。患者述其近幾個月來肢體倦怠乏力,口淡乏味,納食不香。察其唇色萎黃不澤,舌質淡,苔白,脈弱。診斷:阿夫他口炎(口瘡)。辨證為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唇失濡養而發潰瘍。治則:補中益氣,健脾斂瘡。處方: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山藥12克,陳皮5克,升麻6克,炙甘草6克,白及12克。10劑,水煎服,日1劑。
服藥后,潰瘍面明顯由凹變淺,開始縮小,納食增加,肢體感覺有力。上方略事加減,繼進7劑,潰瘍面愈合。
蕁麻疹
周某,男,66歲。2009年11月16日初診。全身瘙癢,搔抓后起大小不一條狀丘疹團塊,色呈淡紅,時起時消,反復發8月余。其間經用葡萄糖、鈣劑、激素注射,服氯雷他定、特非那丁、賽庚定等,只能暫時止癢,過后仍如前狀。患者述其血壓偏低,時常頭暈,肢體倦怠乏力,動輒汗出,納差,舌質淡,苔白,脈細弱。診為慢性蕁麻疹,辨證為中氣虛弱,肌表不固,復受風邪。治則:補中益氣,疏風止癢。處方: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當歸15克,升麻6克,陳皮3克,防風6克,白蒺藜9克,僵蠶6克。7劑,水煎服,日1劑。
服藥后,丘疹團塊發作次數逐漸減少,癢感大減,體倦乏力,頭暈汗出癥狀明顯見輕。方中去僵蠶,黃芪減為20克,白蒺藜減為6克,續服7劑后諸癥痊愈。3個月后隨訪未發。
按:兩個病例雖癥狀不同,但病機都屬中氣不足之證,故在補益中氣的基礎上,隨證加疏風止癢或收斂瘡口之品,收到了良好療效,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思想,也提醒我們在臨證時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質,用中醫的思維來指導中藥的選用,才會有良好的療效。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